一周港媒:大游行后的香港陷入胶着状 | 在线报导 | DW | 08.12.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一周港媒:大游行后的香港陷入胶着状

本周,香港媒体最为关心的事情,就是星期天发生在香港的号称25万人的游行之后,香港在政制发展中的胶着局面,尤其是前政务司长陈方安生也出现在游行队伍中,一方面似乎鼓舞了民主派人士的士气,另一方面也使增加了北京的疑虑,从而使得京港京港之间本来已经十分复杂的形势变得更为微妙。

上周日的香港大游行

上周日的香港大游行

星期天的游行发生之后,香港媒体广为报道和评论的一个事件,就是前香港政务司长陈方安生突然出现在游行队伍之中。

对此,前天的《苹果日报》报道说,陈方安生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北京的众多猜疑,许多北京派驻香港的所谓“中间人”近日不断向民主派人士探听消息。报道引用一名民主派议员的话说:“该民主派议员透露,北京最关心四大问题:陈安方生上街除支持普选外,是否有其他目的?究竟是民主党还是四十五条关注组游说陈太上街,是否有意为参加零七年选举铺路?”

亲北京的香港《文汇报》昨天也对此发表文章。文章写道:“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高调走出前台,参与反政改方案游行,似乎显得突然。「陈四万」屡次称自己只是「以普通市民身份」参加游行,但政圈中人分析,陈太出台,是一出「编导演俱佳」的「反政改连续剧」的高潮,过程中各种蛛丝马迹,显示反对派经过精密部署,借推「陈四万」上台,为略见疲态的反政改活动打上一枝「强心针」;而一直雄心勃勃的陈太亦顺水推舟,在这个议题集中的敏感时刻粉墨登场,希望「一统反对派」,借民意之势为07年参选特首「探路铺路」。

与此同时,中国总理温家宝继胡锦涛不久前出访欧洲之后,最近也正在欧洲访问。中欧之间最近高层互访频密,也引起国际媒体,其中包括香港媒体的关注。

香港《太阳报》本周发表文章,题目是《中欧高层频繁互访的背后》。文章写道:“中欧之间的高层频密互访,其实折射了伊拉克战争后十分微妙的国际格局,亦即美欧、中欧和中美关系。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的五十多来,欧美关系经历了一个十分微妙的演变过程。……如果说美伊战争前,欧洲主要国家对美欧分歧的走向尚不甚清晰,那么美伊战争后欧洲逐渐认识到,欧美长久分歧难以弥合,而在处理国际纠纷的问题上,欧洲的立场其实与中国更为接近,欧中双方在共同抗衡美国的问题上,有着更多的共同战略利益和合作空间。这就为中国的嵌入提供了合理的基础和平台。……当然,美中欧三角关系的微妙在于,中欧的战略接近,虽有潜在牵制美国的作用,但双方均不愿将之作为中欧接近的唯一内涵;相反,欧美关系和中美关系却仍在健康发展。但必须承认,由于中欧战略接近,导致欧洲和中国在美国面前分别拥有更多的筹码,客观上也促进了欧美关系和中欧关系的发展。”

中美关系方面,前天中美第二次战略对话在华盛顿举行,而这之前美国总统布什又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中美两国的高级官员或智囊之间(比如佐利克和郑必坚),又分别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香港《信报》近日发表评论,认为布什访华结束后郑必坚发表讲话,县市北京愿意在一系列敏感问题上与美国展开良性互动。文章说:“在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重新磨合与定位过程中,中美其实面对三大范畴的敏感问题,即:一、中美意识形态差异;二、中国崛起对国际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与和平环境的冲击;三、中美价值体系良性互动前景。……三个发展阶段中,中美在上述三大范畴中的思维磨合和对话,双方观念从模糊到清晰,从有距离到接近,正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态势。”

文章写道:“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和最不确定的,是双方未来在价值体系上的互动。按照双方传统思维,中美核心价值观应当存在本质冲突。但佐利克九月演讲的“双刃剑”效果在于,一方面表示“不想透过自由削弱中国”,另一方面又以“股东”或“伙伴责任”的提法,暗示希望中国融入美国的自由价值体系;……对此,郑必坚在文章中回应说,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和平崛起进程以来,中共就一直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作为追求目标;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中共目前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维护国际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发展中国现代化,这也是目前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郑必坚的这一提法,一方面试图缩小在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观方面与美国的现存差异,另一方面也从历史发展角度解释中共实行现有体制的理据。按照这一解读,郑文是否暗示一旦现有历史使命完成,中共可以开启向自由、民主的过渡?”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 日期 08.12.2005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广播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7aJ9
  • 日期 08.12.2005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广播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7a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