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8月15日 黄河十年行第4天

2010年8月17日

连续几天每天行车时间超过10个小时,但是我们的行程计划还是无法按期实现。原定今天应该到达陕西潼关,但是这会我们还在河南三门峡,今后的日程恐怕都会错后。

https://p.dw.com/p/OpD1
图像来源: DW

又仔细看了一下行程计划,发现其中一些安排有点贪多求快,并不真的具有可执行性。大巴士连着三天一到下午就发出"哔哔哔"的警报声,司机师傅表示,就是晚上不睡觉也会连夜找修车场把车修好,保证明天能够准时出发。司机师傅话音未落,车内一片掌声。我倒是很担心,司机一宿不睡的话明天的行车安全谁来保证?

小浪底水库

Forschungsreise am Gelben Fluss, 4. Tag
图像来源: DW

今天同行的一队人去了小浪底水利枢纽。那里已经被开发成风景旅游区。据说由于离附近城市还有相当的距离,游客数量并不算太大。大坝上只有持有通行证的车辆行人才能通过,游人之类的只能顺着山向下走。

天气终于转了晴,但是气温仍然很高。小美李大个的T恤衫被汗浸得像是块盐碱地。小浪底的大坝是砖红色的,水利专家介绍说,这是座粘土大坝。坝的两端用碎石块堆积稳固。向下游一侧用白色拼着"小浪底"三个大字十分显眼。

从山上已经可以看到远处的大坝正在泄洪,浮起一大片黄色水雾。下了山走在大坝近前,几个泄洪口怒吼般喷吐出夹杂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水。从偏上的泄洪口喷涌出的河水颜色较轻,下端则为红黄色。不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的气势是绝不是一个水电大坝就可以拟造重现的。

Forschungsreise am Gelben Fluss, 4. Tag
图像来源: DW

水面上 升起大团的水雾,顺着风势挂到岸边。稍后发现每个人浑身上下都是泥点,不愧是黄河!

经过一条吊桥走到大坝另一端,我在等大队人马的时候看见一个手里攥着两个蛇皮袋的老太太。脸膛黑红,嘴里只剩下几颗牙,身上穿着一件印有绿色小花的旧褂子。她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我很难听懂她的话。后来一个好奇的河南人游客热情地在我和老太太之间做了翻译。老太太的家以前就在库区附近,为了修小浪底水电站,她家的房屋和耕地都被征用了。现在一家人住在距离小浪底水电站40公里外的济原县。由于政府每年只补贴600元钱,补偿的耕地面积小而且不合适耕种,她每天都跑到库区来捡游客丢弃的空矿泉水瓶换点钱,一天下来也捡不出几块钱。她的老伴在库区附近蹬三轮拉客人。两个人就是靠这两项简单且收入微薄的劳动补贴生活开支。临走前我从钱包里翻出两个一块的硬币塞到老太太手中,她看到是钱连忙说:"我不要,你去给自己买个馍吃吧。"我说,收下吧。她又推让了好几次,最后很不好意思地收下钱。

"中国特色"

Forschungsreise am Gelben Fluss, 4. Tag
图像来源: DW

我们的黄河之行虽然刚刚进行了4天,但是"中国特色"已经尽显无遗。一上车就是大巴讲堂,话题围绕着"黄河""生态""自然"的同时,时不常添加个"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有一次下午还有人组织全车的人唱中国的革命歌曲,小美李大个居然会唱"东方红"。今天原本又有人建议唱"红歌",但由于中国各地悼念在舟曲灾害中遇难的灾民,唱 "红歌"被看作娱乐活动,因而禁止了。下午可能还会在车上组织和"黄河""环保"等话题有关的讨论。每天晚上快抵达目的地宾馆时,车上每个人都要讲述这一天的心得体会,对自然生态的新认识,对黄河的新认知以及当天的所闻所见所想所感。

组织方喜欢强调这是一个集体统一的黄河考察行动。我觉得这一行动的"集体主义"色彩真是浓重,很多时候我很想念我的个人空间。

China Gelber Fluss Huanghe NO FLASH
黄河边小镇的公安局图像来源: Jingbai

作者:景柏

责编: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