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25岁的危机

2002年9月2日

所谓的“中年危机”已经广为人熟知,:人到中年,扶老携幼,整天庸庸碌碌的生活,似乎没有希望的未来。但这种中年危机已经是昨日黄花了,最近有一种新的现象浮出水面:25岁左右就已活得无聊。

https://p.dw.com/p/2bgo
青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图像来源: AP

就像每种时髦病都要有种新的名称,这种在25岁左右年级产生的悲观情绪叫做--1/4生命危机。爱彬(记者,26岁)和亚历山大(网络设计,27岁)在她们的职业领域都小有成就,但整天的办公室生活使她们厌烦,她们在派对上不断的问她们的朋友和熟人:你有没有觉得空虚和生活没有目标?

这两个年轻美国女子访问了大约200个20多岁的青年人,总结了她们的调查结果并出版了”1/4生命危机”(QLC),这本书在去年高踞畅销书排行榜。数以千计的年轻人整天说着压力--工作,职业,家庭,朋友和人际关系都要协调一致。1/4生命危机影响的并不是年轻人的肉体,而是精神。

在书中作者举了弗兰克的例子:在23岁的时候弗兰科为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从美国名校柏克莱大学毕业后他想成为加里弗尼亚汽车行业最年轻的金融总管,年薪10万美金。3年以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却看不到任何前景。他提交了辞职信,收拾好行囊,开始了自己的环球旅行。

不仅是这两个美国人,曼海姆心理学家克利斯蒂娜-帕伯斯特芳诺也在研究这种现象,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德国从10年前就开始关注这种第一个四分之一生命危机。正兴冲冲的计划着自己职业的年轻人--刚新鲜出炉,准备开始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正是QLC的对象。

一个24岁的年轻人在德国QLC论坛上这样描述她的生活:不久前刚和男朋友搬到一块住,关系很好,和父母之间也能相互理解,在学习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尽管这样她仍然觉得很矛盾,她经常要做此类的决定:是不是要延长一个学期,以便自己的成绩能更好些?和男朋友分房间住是不是不好?我是不是该搬回去和父母一起住?虽然她已经是个24岁的成年人了,但她仍然不能很肯定的回答这些问题。

帕伯斯特芳诺对这些问题已经很熟悉了,不断有年轻人来她的诊所说:我对未来有很深的恐惧,我丝毫看不清自己的前途。这种危机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普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观开始变化,这些年轻人开始失去自己的人生目标了。

他们常年受的教育是:你们可以做你们想做的任何事?但没有人会去问:你到底想做什么?学建筑或是经济,成为医生或从事金融工作?这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往往有很多目标,但自己却无法做任何决定,因此常常换专业,从法律到德国文学,从医科到国民经济学。

等到毕业了,这些年轻人又要开始面对另一个现实的问题:压力较小的学习生涯已经过去了,现在要面对真正的问题了。他们必须要找一分工作,及时而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父母一辈只要求独立的愿望不同,今天的年轻人对职业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求赚钱而且要求从此得到乐趣。

在私生活方面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感到十分空虚,从很小开始他们的父母就不约束他们。他们参加过柏林爱的游行也参加过多次了,热闹过后,但他们现在不明白:所有的一切究竟有什么意思?究竟有什么好兴奋的?

心理学家们没有找到解决这种危机的方法,在“1/4生命危机”中也没有给出个答案。但至少在美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开设心理课程,帮助这些有1/4生命危机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