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封城:各国不同定义及背后考量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03.06.202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防疫封城:各国不同定义及背后考量

最早曾被抨击的封城措施,再次在中国广州、佛山等地实施,而台湾也因疫情严峻出现相关讨论。各国封城作法有何不同,背后有什么考量?

China Filmstill aus Coronation von Ai Weiwei: Leerer Hauptbanhhof

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的记录片《加冕》记录了武汉封锁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中国官方残酷和军事化控制疫情的过程。

(德国之声中文网)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中国为防疫实施「硬封城」引发政府滥权的疑虑与抨击,但随着疫情扩散全球,大部分国家也曾实施类似封城的措施,学者与社会对封城的看法似乎也有所改变。

2020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高登·加利亚(Gauden Galea)曾针对武汉封城向《美联社》表示,他认为要封锁一个1100万人的城市从科学角度是个新尝试,无法确定是否奏效,「但这样的公共卫生措施过去从来没有尝试过」,说法非常保守。

然而,过去一年多,多数国家在实施封城,并配合疫苗或大规模筛检后,疫情的确逐渐趋缓。

封城是非药物防疫的措施之一,但各国实施封城的方式不同,有较为严格的「硬封城」,及相对宽松的「软封城」。对照各国封城策略,最严厉时是常是禁止人民非必要外出,而封城后配合施打疫苗或大量筛检,疫情的确有逐步趋缓或受控。不过封城必然牺牲经济,贫穷及弱势者得承付出大代价,因此如何兼顾防疫与经济,常是封城与否的讨论焦点。德国之声检视各地封城作法并试图探讨背后考量。

中国:全球最早实施封城的国家

2020年1月武汉封城,当局限制市内公共交通并关闭离境通道及高速公路。2月实施严格措施,所有住宅小区封闭管理,居民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得外出,之后被称为「硬封城」,管制出入口及人员进出,防止疫情向内扩散。两个月后疫情渐缓,同年4月8日武汉解封。

今年初,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因确诊数增加,1月7日也宣布封城,官员称因进行全市范围内的核酸检测,所有车辆及人员均不得出市,该城市高风险地区槁城区的居民也不得前往其他地区。中国《河北日报》指出,该市为对抗疫情,对村庄进行封闭管理、对常住人口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全面排查追踪密切接触者等。

至于6月1日在广州及佛山部分地区实施的半封城,则是规定娱乐场所停业,餐厅禁止堂食,所有人员居家隔离,确保「足不出户」,日常必需物品由属地街道配送,不如疫情爆发之初,针对武汉封城严厉。

从中国的防疫政策可以发现,从起初仅严厉封城防堵病毒为主,到现在会同步实施大量筛检因应。像是最近广东省的半封城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中新社》报导,针对病毒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中国广州市紧急组建1万余人的核酸采样应急队伍扩大核酸排查,从26日截至30日,已完成核酸采样逾7万人。

COVID-19 Taiwan

原本被视为防疫模范生的台湾近来疫情再起,在疫苗取得困难下,台湾一直有更严格封城的呼声。

台湾:「自动自发封城」的挑战

台湾则强调没有封城计划,但疫情十分严峻,「第三级警戒」从5月19日预计实施至6月14日,相关规定包括学校停课、娱乐场所关闭、餐厅仅允许外带,外出得戴口罩、停止室内5人、户外10人聚集,有媒体称之为「软封城」。

在「第三级警戒」实施前,面对新一波的疫情,曾有许多台日友好的推特及IG帐号分享台湾净空街巷的画面与日本对比。即便中央未严格规定不得外出,但县市首长都要求民众尽量避免外出,像是台北市长柯文哲就曾说 ,希望市民「自动自发封城」。然而,在5月底疫情逐渐受控后,还是传出多起群聚感染的案例。

研究流行病超过15年的美国科学家丶新英格兰复杂系统研究所(New England Complex Systems Institute)创办人Yaneer Bar-Yam对德国之声说:「一切都取决于以最好的方式快速并有力地行动,如果你们(台湾政府)在第一天或第二天(疫情爆发)时就做了,那么也许第三级疫情警戒就够了,现在你们可能需要拉到第四级。等得越久,会决定需要努力的程度有多大。」

台湾目前仍以筛检及疫情调查为主要防疫措施,当地最严厉措施是「第四级警戒」,类似其他国家的封城措施,民众非必要不准外出,病封锁疫情严峻的乡镇市区或县市。台湾政府曾针对为何不封城表示,抗疫不是强度高就好,还必须拿捏社会的配合程度,在不让社会造成大损害下适度规范。

Großbritannien London | Anti-Lockdown und Anti-Impf Protest

2021年5月29日,英国伦敦示威者在新冠病毒疾病蔓延的情况下,上街参加反封锁和反疫苗的抗议活动。

欧美:屡传抗拒封城声浪

英国英格兰至今封城三次,首次封城是2020年3月,直到6月才解封。第二次是2020年11月封城一个月。2021年1月5日第三度实施封城,规定为民众必须待在家中,除非必要购物、运动、就医等原因才能外出。并要求民众尽量在家工作,学校网上教学,餐厅只可外送,非必要商店必须关闭。不过,英国并未禁止长途旅行,也允许户外活动。英格兰5月17日解除部分限制,允许酒吧、餐厅等室内小型聚会,预计6月21日全面解封,但可能会因为印度变种疫情而延后。

德国各邦政府对防疫措施保有最终决定权,因此封城措施不同。自疫情爆发以来,为因应变种病毒及多波疫情,德国实施多次不同程度的封城。最严厉时,实施宵禁并规定学校、休闲娱乐场所、运动场馆及非必要的商店关闭,只允许与其他家庭的一名成员会面,严峻疫区限制在一定区域间移动。另外,出境旅客返程登机前须强制检测、不举行线下宗教活动,丧礼限制人数等。

另外,欧洲少数国家陆续决定逐步解封,通常条件是疫苗施打至一定比例。像义大利政府评估6月中旬,全国多数地区都可解除封锁,开放所有营业场所、取消宵禁与移动限制,但仍须戴口罩与保持社交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北欧国家瑞典,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迄今从未实施封城,但对此正反声音都有,因为与邻国相比,瑞典的新冠肺炎死亡率明显较高,这证明封城队打击病毒传播有相关性,但也有人认为,瑞典采取了较为「和缓」的方法来对疫情也是可行的。

美国各地封城措施不同,西雅图2020年3月宣布取消大型活动、餐厅暂停营业、公共运输全面停驶,学校也停课。纽约市也差不多时间宣布封城,原本营运24小时的地铁改为每日关闭6小时以进行消毒。戏院、酒吧、餐厅全面关闭,但超市维持营业,纽约预计7月1日全面解封,在某些挑件下户外可以不必再戴口罩,已接种两剂疫苗的人,在户外小型聚会时,也可不戴口罩。

Neusseland Premierministerin Jacinda Ardern Coronavirus PK

纽西兰一直被视为抗疫成功的典范,其中女性领导人阿德恩的角色更是备受肯定。

新西兰、澳洲:迅速封城阻断病毒传播

纽西兰在疫情初期就对旅行和活动实施严格限制及关闭国界。封城最严厉时,规定办公室、学校、海滩和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必须关闭,休闲场所如酒吧和餐馆关闭,就连外卖和送货都不允许。人民不准与其他家庭成员见面,尽量待在家中。澳洲维多利亚省最近再宣布封城,当局规定,民众除非从事必要工作,如就医、运动、购买必需品及接种疫苗时才能外出,并要求强制戴口罩,同时禁止集会及离家超过五公里。

Yaneer Bar-Yam以新西兰和澳洲个别省为例,出现小规模群聚时,就「迅速封锁」(snap lockdown),就能有效阻挡防疫漏洞。他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曾经表示,越早封城,社会活动被破坏的代价最小,「等得越久,要采取的行动就会越大。」

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为经济松绑封城

实施严厉手段如封城或禁足,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宛如双面刃,虽能控制病毒传播,却也会冲击经济与生计。

像是东南亚的菲律宾因封城冲击经济,在过去一年多次松绑封城措施,首度宣布封城时相当严格,规定首都大马尼拉地区暂停国内陆运、海运及空运,并实施社区隔离、弹性上班、学校停课、娱乐场所停业。尔后随疫情渐缓及为减少经济冲击,而一步步放宽封城措施。如今部分城市开放宗教聚会及餐厅内用,户外观光景点允许开放,但限制容留人数。

菲律宾《亚洲商业周刊》总编辑安东尼·洛佩斯(Antonio Lopez)去年5月曾对媒体指出,疫情使得地区多国数千万人失业,大量民众陷入贫困。随着疫情趋缓,适时放松隔离限制、让民众重返工作岗位十分重要。

马来西亚也是多次为经济而放宽封城措施,允许部分经济活动,但疫情最近日趋严峻,因此再次实施严厉措施,6月1日至14日全国封城,但有点类似「滚动式」的政策,会视疫情发展状况,逐步放宽防疫规定,目前停止所有非必要社交与经济活动。

Coronavirus Indien | Kochi Polizisten überprüfen Ausweise

2021年5月8日,在印度喀拉拉邦的高知县,警察正为遏制新冠病毒传播实施封城期间的检查,要求送餐人员出具通行文件。

至于印度五月因第二波疫情暴发让当地出现呼吁封城的声浪,但印度总理莫迪考虑到经济表现依然不愿进行全面封锁而引发反对党批评。各自城市则自行颁布封城措施,首都新德里的实施封城数周后,5月31日逐步松绑,但速度非常缓慢。

新德里市长克里瓦尔(Arvind Kejriwal)对媒体表示,「我们正展开非常、非常缓慢的解封过程,一周后将依据专家和民众的意见重新评估情况。

作者:李宗宪

© 2021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