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观察:"二舅"与"党的二十大" | 评论分析 | DW | 28.07.2022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长平观察:"二舅"与"党的二十大"

一部讲述乡下残障人士"二舅"的人生故事的短视频火了,同时引发激烈的争论。时评人长平指出,墙内讨论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是这个视频中的政治话语。

二舅的“励志”故事,告诉当下防疫、失业压力下没自由的年轻人:比起二舅 你们活得好得很

二舅的“励志”故事,告诉当下防疫、失业压力下没自由的年轻人:比起二舅 你们活得好得很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部讲述乡下残障人士“二舅”的人生故事的短视频火了,不仅在B站热播榜名列前茅,而且得到官媒和其他官方喉舌的肯定和推荐。在视频中,二舅和姥姥都是活人,但是没有让他们讲一句话。讲述他们故事的“外甥”,也没有在视频中现身,只有一个画外音。在这个画外音的讲述中,二舅小时候遭遇医疗事故,未能得到救治,落下终身残疾;但他没有办下残疾证,也就是说从来没有享受本来无多的社会福利,靠自学木工和修理技术维生;姥姥也没有老年福利,生活艰难,曾经寻求自杀;二舅的养女宁宁小时候两次被抛弃,长大之后也靠残疾养父挣钱买房。尽管如此,讲述者却宣称二舅是幸福的人,生活中充满快乐,“开心得要死”。 

DW.COM

这是一个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励志故事,很多网民受到感动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与此同时,故事的真实性和主题导向都受到质疑。批评者指出,这是一种苦难美学,宣扬苦难塑造美德,困境磨砺人生,永远不要怨天怨人,而是感谢生命的所有馈赠。 

苦难美学古今中外都有,但是在当下中国更有特别的性质。首先,所有的文字和视频都会遭到官方严格审查,更不用说官方媒体和喉舌的推荐视频了。果然,网民很快发现,排在视频“创作团队“首位的,不是“外甥”(扮演者)“衣戈猜想”,而是“新华社”。网民的截屏信息可见,新华社被标识为“UP主”,而“衣戈猜想”是“参演者”。 

其次,在苦难美学中,与命运抗争也包括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但是,在二舅的人生故事中,人们读出的是隐忍和顺从,“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正如网民 @LOOK1203总结说:二舅承受了整个社会和家庭对他的不公与冷漠,无追责的医疗事故,城乡不均衡发展的盘剥,社会救济的缺失,养老福利的空洞,二舅稀里糊涂悲苦的一生,就被那个自称活在充满机遇社会的年轻外甥宣布人生胜利了。 

“他公平”从何说起?

墙内讨论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是这个视频中的政治话语。其中最典型的一句是:“改革开放很好,他也好。为什么呢?二舅说:他公平。”“他”是谁?毛泽东。谁都可以看得出,二舅的腿残废了。但是,他却没有能够办下残疾证。面对如此不公,二舅拄着拐杖去了北京——却不是去上访,而是去毛主席纪念堂,去看看“他“。 

按照视频中二舅的年龄推算,他的医疗事故正是发生在毛泽东时代,没有及时办下残疾证也是在那个时代,不知道“他公平”从何说起?研究表明,社会控制越是严厉,腐败和不公越是容易发生。但是,“毛泽东时代更公平”已成为怀旧者成功的话语建构。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大量的怀旧者对现实表示不满甚至愤怒,像二舅这么高瞻远瞩,对历史前后贯通的人,倒是还有一个,那就是习近平。2013年1月,习近平提出了著名的“两个不能否定”论,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如果有谁敢否定,那就是在搞“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在那次讲话中还提出,“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 

二舅对此心领神会,而且在几十年前就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做好了准备。视频的结尾,是二舅几十年前抄写在笔记本上的“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作为二舅的同龄人,习近平也一定没有少抄写这句著名的语录。他也正在又一次将这句话付诸实践:排除万难,去争取连任。 

“改革开放很好,他也好”,也就是“邓小平好,毛泽东也好”。二舅没有点穿的意思是,把两个“伟人”融为一体的人岂不更好?这个人就是习近平啊。 

这就是习近平争取连任的“竞选纲领”。二舅怎么知道这么多呢?因为他不被允许说话,而是由“生在一个充满机遇时代”的“外甥”代言。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