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使用Cookies。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我们的数据保护声明。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前夕,中美两国间的唇枪舌战仍在升温。美国指控中国国企暗中向俄罗斯提供帮助,而中方则回应称,"美国才是乌克兰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最大推手,持续向乌克兰输送重型武器和攻击性武器,不断抬升冲突的长度和烈度。"
TikTok引发的数据安全忧虑,已经让美国政府禁止在公务手机上安装这款APP。德国《世界报》认为,这样做还不够,因为数据安全问题并非关键,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沉迷上瘾才是欧洲面临的大麻烦。《新苏黎世报》则反驳了《世界报》观点。
有评论认为,奉行农历并不是单一个国家的权利,农历文化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有权,应该关注到各自社区的习俗,以他们的语言文字和习惯来表达祝贺。
德国媒体ntv认为,中国未来不可能重返经济高速增长的荣景,低增长率将成为新常态。德国编辑部网络则指出,受过教育、经历过父权体制黑暗面的年轻女性充满正义感,因此她们敢于站出来争取权益。
德国《经济周刊》评价俄中之间并非合作无上限的伙伴关系,而是一种单方面的依赖关系。ntv关注中国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可能孕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软实力。
中国历时三年的"动态清零",一度令许多在华德企叫苦不迭。德国政府也一直在呼吁经济界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然而,大众和巴斯夫等一众德国企业似乎并未受到影响,仍在不断加大对华投资的规模。
中国放开边境管控之后,来德国招商引资的各类代表团变得越来越多。显然,“与世隔绝”三年之后,中国方面对重新推动德中经济合作热情很高,相比之下,德国方面的兴趣则似乎有所降温。
继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饥荒之后,中国首次出现了人口下降的趋势。中国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不仅对中国崛起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其影响也会波及全球。
除了陆地商道外,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NTV关注了正在逐渐形成的北极通道。春节期间,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让人放心去旅行和探亲?《法兰克福汇报》探讨了这一话题。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渴望学习台湾1970年代国家中心发展模式;有评论认为,21世纪初台湾正在经历一场社会转型发展。这段经验弥足珍贵,值得中国借镜。
中澳关系回暖?《商报》认为,中方对澳大利亚进行经济施压的策略并没有成功,北京不得不意识到,这并不能让澳大利亚采取更有利于中国的政策。另外,中国的人口数十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也是德媒关注的一个话题。
德国《经济周刊》发表评论指出,与中国市场陷入“婚姻牢笼”的大众公司必须解放自我,“和自己的危险的伴侣保持距离”。德国《商报》主编发表文章谈论自己对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印象和感受。他认为,欧洲在越来越激化的美中争霸中该扮演何种角色之类的问题上都越发感到焦虑。
本周二,中国官方公布统计,2022年中国死亡率首次高于出生率,总人口下降了85万。专家们普遍认为,六十年来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趋势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廖亦武评价“白纸青年”:脑子挺厉害。他分享经历说:“我就曾被人遗忘,所以我要写下来。被人遗忘是最痛苦的!” 然而为何称COVID-19为“武汉病毒”,以及一本书如何“击败一个帝国”,廖亦武对德国之声这样说。
中国的人口出现了数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印度的人口近期超过中国。这对全球地缘格局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中国又能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人口危机?德国之声就此专访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中国人口问题专家易富贤。
中国的清零防疫政策已经一百八十度急转弯,春节期间,不少三年没回过家的人得以和家人团聚,许多人在忙着出游和走亲访友。但一些在去年11月底抗议中国清零防疫策略的年轻人却面临着被逮捕、被取保候审、或者下落不明的命运,辛赏就是其中一位。德国之声记者与这位抗议者的好友进行一番对话。
美国众议院新任议长麦卡锡据称正在准备今春访台,中共可能会再次大规模军演。时评作家长平认为,和佩洛西一样,麦卡锡不会在访台之前写好遗书,中共对台军演是毫无意义的巨大浪费。
多数观察家将台海可能的军事冲突列为2023年最值得警惕的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从两岸新年前后的军事部署和动作来看,确实给人一种风高浪急的印象。不过,政治学者邓聿文认为,两岸在2023年应该会相安无事。
本周,中国副总理刘鹤同美国财长耶伦在瑞士苏黎世进行了三小时会谈,据外界报道二人交谈融洽。本文作者认为,此次会晤象征着中美关系开始有一点微妙的变化。
作为汽车大国的德国却因“缺芯”而掉队。本文作者认为,即便台积电来德设厂,也无法解决德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中国军队减少扰台军演一次两次,就可以让全中国老年新冠感染者免费用上辉瑞Paxlovid,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免于丧亲之痛。时评作家长平指出,长期的“清零”防疫政策,也封闭和扭曲了中国医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