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使用Cookies。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我们的数据保护声明。
最近中国旅游的热潮锐减:西藏事件后,很多旅游者对中国游望而却步。奥运期间高物价也吓退了不少旅游观望者。 (23.04.2008)
欧盟与日本决定加强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在气候保护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周四,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为首的欧盟代表团将前往中国。气候保护,经济及贸易问题原是欧盟与中国会谈的主要议题。但西藏危机,藏独反奥运会示威以及中国人反西方的示威及抵制法货等话题将被提到会谈的议事日程上来。 (23.04.2008)
本周一,巴黎市政府授予了达赖喇嘛荣誉市民称号。中国政府将此举称为粗暴干涉内政,是一种严重挑衅。法国外交部则表示,巴黎市政府的决定是单独做出的,政府并未插手。目前法国总统萨科奇已经派遣特使前往中国,希望修复两国关系。 (23.04.2008)
西藏事件爆发以来,部分德国媒体的失实图片以及负面报道,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奥林匹克火炬传递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挫折,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4月19日,来自德国各地的近3000名华人华侨以及中国留学生在柏林举行了游行集会,抗议西方媒体在报道西藏问题时的不实立场,纪念在西藏事件中的受害者,宣传奥运并反对奥运政治化。 (21.04.2008)
本周,随着奥运和西藏风波导致的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不断蔓延,香港媒体的注意力也更多地放在这一方面。 (20.04.2008)
欧洲流亡藏人最多的国家是瑞士。生活在瑞士的藏人,尤其是其年轻一代,对目前发生在西藏的事态自然倍加关注,他们尤其关注奥运火炬接力的抗议活动。 (19.04.2008)
西藏事件爆发以来,德国媒体充斥对中国的负面报导,并引发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应。周末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将再度会晤达赖喇嘛,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德国之声记者张丹红采访了德国外交协会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请他分析德中关系是否因双方情绪化的辩论受到了影响。 (17.04.2008)
1995年至1999年间的德国驻华大使塞茨本周在南德意志报上发表文章,谈了中西方在西藏危机和人权问题上的冲突: (17.04.2008)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和波恩汉学学会联合举办的奥运年大型系列活动“相遇中国”于本周在柏林和波恩拉开帷幕。北大著名法学教授贺卫方在波恩老市政厅发表的有关中国民主化和宪政的演讲是该系列活动迄今的一个亮点。德国之声记者张丹红随后就西藏、新闻自由和民主化等问题采访了贺教授。 (13.04.2008)
西藏危机引起了德国各界空前的激动。这些天,许多前政要分别接受采访或撰写文章,畅谈他们的看法。今天(4月12日)正值60大寿的施罗德时代外长菲舍尔日前在时代周报发表文章,从权力与历史等角度看西藏问题。而施密特时代的外长、德高望重的根舍接受了德意志广播电台的采访,从他当时经历抵制莫斯科奥运的历史经验看抵制奥运问题。德国之声记者摘要编译如下。 (12.04.2008)
魏格琳女士(Birgit Suanne Weigelin-Schwiedrzik)是维也纳大学的现代汉学教授,同时也是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以及国关学院的副院长,她专门从事对中国的文革时期的研究。在波恩“会晤中国”(Meeting China)活动现场,在与德国之声记者的访谈中,她从现代性和文革的角度带给我们一个对中国问题以及当前热点-西藏问题的全新解读: (12.04.2008)
本周,随着西藏风波引发的奥运火炬传递在欧美一些城市受阻,中国国内开始出现民族主义情绪,而西方民间社会似乎也出现对华敌意;另外,藏独组织为何有如此大的组织能力?这些都是本周香港媒体关心的内容。德国之声香港特约记者摘编如下。 (12.04.2008)
德国亚洲经济联谊会主席波多.克吕格(Bodo Krueger)针对近来引起世界关注的西藏问题发表看法,说“西藏数百年来就属于中国,寻求西藏自治的政治运动应该停止而不是再扩大”。 (10.04.2008)
目前,西方和中国的理解加大了难度。中国对少数民族和人权积极分子的态度越发的固执。中国问题专家郎密榭教授(Michael Lackner)在此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背景。 (09.04.2008)
中国与西方的冲突是时代周报一篇评论文章的主题。文章认为,西方不应遏制中国、而应使中国融入国际政治体系: (19.04.2008)
对赞助商来说,他们对北京奥运的积极参与成了一件糟糕的事,他们在全球面临声誉扫地的危险。如果阿迪达斯,可口可乐,三星,麦当劳和大众继续赞助北京奥运,他们在本国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但如果临时取消出头露面的大型活动,中方又会不满。而且这些公司在中国都有大量投资。 (17.04.2008)
现在西方媒体乃至许多普通民众都在谈论关于抵制奥运的话题,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提到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并把它当作是历史上唯一一次遭到抵制的奥运会,其实事实远非如此。记者Wolfgang van Kann整理了曾经遭到抵制的奥运会的历史。 (13.04.2008)
本周明镜周刊的封面图是用铁丝网组成的奥运五环,寓意中国奥运前人权状况恶劣。主题文章在介绍了异议人士胡佳一案后写道: (12.04.2008)
德国资深驻京记者泽林谈西方媒体、政界与西藏问题 (22.04.2008)
(23.04.2008)
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为首、由九名欧盟专员组成的欧盟代表团正在对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南德意志报写道: (25.04.2008)
时代周报注意到,与美国政府相反,波兰捷克等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西藏和奥运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对抗的立场: (28.04.2008)
4月28日,11名境外媒体记者在组织者的带领下抵达了位于珠峰大本营的新闻中心,以报道奥运圣火登上珠峰顶峰这一环节。这11名记者中也有一位德国电视二台记者约格-布拉森。德国之声记者Mathias Bölinger4月29日电话联线了布拉泽。请他介绍这两天所了解到的情况。 (30.04.2008)
新德意志报认为,抗议西方媒体的“大多数中国人并非中国领导人的朋友,许多人正是由于政治原因才来到国外,享受西方社会提供的公民自由权利”。但这次他们“以前所未有的团结向全世界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30.04.2008)
施丹泽博士是德国外交部政治司司长,他此前曾担任过德国驻华大使。前不久,施丹泽在波恩接受了德国之声记者的采访。 (02.05.2008)
周六,达赖喇嘛私人代表抵达中国,周日在深圳结束这个“接触”,并已约定进行下一步会谈。周日(5月4日),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日本记者集体采访时说,希望这次接触取得积极成果。西藏流亡政府方面则表示不抱多大希望。德国之声记者在此结合各方面信息分析西藏问题谈判的前景与出路。 (04.05.2008)
星期日,中国政府代表与达赖喇嘛的代表在深圳进行了接触。德国媒体普遍报导和评论了此事。德国之声摘录其中几个媒体的报导和评论如下。 (05.05.2008)
由于时差的关系,北京奥运的绝大多数比赛时间正好是欧洲的午夜或者凌晨,但是德国的国家电视一台(ARD)和二台(ZDF)还是对其投入了极高的热情:从8月8日奥运开幕到24日闭幕,两家电视台的合计转播时间将超过300小时。包括主持人、记者和技术人员在内,将有500多人将投入到奥运的报道工作中去,德国的体育迷们在奥运期间将大饱眼福。德国之声中文网综合报道如下: (05.05.2008)
周一晚上,德国科隆著名的“德尔布吕克论坛”举办有关人权和奥运会的讨论会。讨论会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此间公众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在强调人权为普世价值的同时忽视了中国近二、三十年的巨大进步?德国之声记者张丹红在讨论会之后采访了德国奥委会总干事费斯佩尔。周二,费斯佩尔还对德国总统和总理不参加奥运开幕式提出了批评。 (06.05.2008)
周四上午,参加深圳会谈的达赖喇嘛代表之一格桑坚赞接受了德国之声的独家采访。格桑坚赞再次重申了达赖喇嘛支持北京奥运的立场,并指出达赖喇嘛原则上对继续会谈持积极态度,并且不排除结束流亡生涯的可能性。 (08.05.2008)
即将在下周访问德国的达赖喇嘛接受德国“明星”周刊的采访。在这个访谈中,他再次强调西藏争取的不是独立,而是高度自治,尤其是文化自治。不过,这个自治不仅针对200万生活在目前西藏自治区的藏人,同时也是对其他400万生活在毗邻省份的藏人而言。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征得明星周刊同意后,译载如下。 (09.05.2008)
9-11发生后流传着一句话:“9-11后世界再也不是那个世界了”。3-14西藏事件发生至今即将两个月了。表面上看,事情似乎过去了,此间媒体也出现了“抗议疲劳”(奥地利新闻报语)。但几天后达赖喇嘛来到欧洲,又将掀起新一轮高潮。其实,这个潮流从3-14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回过头去看,发现这个事件对世界的改变程度至少不小于9-11。西藏事件改变了世界什么呢?德国之声记者分析如下。 (10.05.2008)
虽说托马斯-黑伯勒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是从事当代中国和东亚地区政治、社会和文化研究的专家,是欧盟委员会的中国事务顾问,但称不上是德国的名流,然而在西藏骚乱引发德国国内展开就中国西藏政策的激烈辩论中,黑伯勒却脱颖而出,他凭借其亲身经历,对中国和西藏的了解提出了游离于主流媒体的鲜明论点,也因此成为当下德语媒体中的焦点人物之一。 (11.05.2008)
记者海顿在他的新书中称,中国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国家,但这是一种误解。他向DW讲述了中国的国家建构历程。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官方推特账号发布的维吾尔女性不再是“生育机器”的推文被推特删除。推特指责该文违反企业规定。新疆政府周一为其人口政策辩护。
中国官媒和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一些网民把美国国会受冲击事件和香港抗议浪潮作平行比较,指控西方媒体搞双重道德。这实在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