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悖论:为何人们不想杀生却又吃肉? | 科技创新 | DW | 28.02.202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科技创新

肉食悖论:为何人们不想杀生却又吃肉?

虽然人类知道吃肉会使动物受苦,造成环境负担,但全球市场对肉类的需求仍持续增长。多数人不喜看到杀戮或虐待,但为何还是吃肉?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头羊正剧烈挣扎。Kai必须使用击晕枪数次才能放倒它。他面露犹豫。我以为他会放弃,但他深呼吸后扣下了扳机。六个月大的绵羊应声倒地。但击晕枪还不足以杀死它。Kai得割断它的咽喉。屠夫走上前协助,加快宰杀的速度。

德国人每年平均食用近60公斤的肉类。美国和澳洲的人均肉食消费量则超过100公斤。但亲自宰杀并肢解动物的人少之又少;多数人是向超市或肉贩购买处理好的肉品。消费者很容易就遗忘,牛排曾是一头活生生动物的一部分。

这样的心理能帮助人们克服所谓的“肉食悖论”:一方面想吃肉,另一方面不希望看见动物受苦或死亡。

Kai站在一滩血水中,羊终于停止抽搐,生机全无地倒在他的脚边。他无法忘记屠羊的过程,强忍着泪水,试图整理思绪理解刚才发生的一切。“我杀了一只动物。”

肉类导致生态问题

Kai是我的同事。为了制作德国之声的YouTube节目“Planet A”,他自告奋勇尝试宰羊。这档节目的主题围绕各种环境问题,例如回收、塑料问题、粮食的浪费。

想要谈论环境破坏以及气候变迁,那就绕不开肉类消费这个话题。根据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Heinrich-Böll-Stiftung)、德国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BUND)以及法国《世界外交论衡》(Le Monde diplomatique)合作出版的“2021年肉类地图册”,全球70%的耕地面积都用于畜牧业。

延申阅读:

肉类地图册: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吃什么了

其中40%的耕地被用于种植饲料,主要是黄豆。随着人们对肉类的需求上升,为了种植更多饲料及开辟牧场,森林及草原遭到砍伐破环。生物多样性以及能储存二氧化碳的植物随之消失。

生产一公斤牛肉,平均用水量超过1万5000升。工业化养殖尤其需要大量用水,导致河流及湿地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土壤盐碱化。

畜牧业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还不仅于此。养殖时使用的抗生素会产生多重耐药菌,破坏生态系统,增加病毒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狗和猪有何区别?

Kai很清楚吃肉对环境造成的负担,所以参与了这次的拍摄。他一直知道,餐桌上的肉类在被击晕及屠宰时,过程并不美好。尽管怀有罪恶感,Kai还是享受吃肉。拥有相同矛盾心态的人不在少数。

特里尔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布特勒(Benjamin Buttlar)研究的正是肉食悖论。他认为,不杀生以及不造成伤害的基本道德原则适用于各文化背景中的所有人。

为了减轻道德上的负疚感,人类发展出一系列的自我辩护策略。自2010年起,研究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者有增加的趋势。 

例如生物学家布鲁姆(Donald Broom)和神经科学家马里诺(Lori Marino)就认为猪有高度社交能力而且聪明,具同情心及自我意识。尽管如此,猪仍被归类为“食用动物”,而且猪肉是继禽肉之后,全球最常被食用的肉类。

将动物区分为食用动物和宠物是人类克服肉食悖论的一种策略。心理学家乔伊(Melanie Joy)称这种分类法为“二分法”。布特勒指出,在认可宠物猫、狗是独立个体时,肉食者不太愿意承认农场动物的心智能力。如此一来,屠宰农场动物便不会对人类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

克服心理障碍的“四个N” 

“此外,人们还有非常特别的合理化策略,转移屠宰动物的责任。”布特勒表示,肉类消费心理可以概括为三个“N”:正常(normal)、必要(necessary)以及自然(nature)。 

还有第四个“N”,指的是美好、美味(nice)。对许多人而言,肉类的美味令人难以舍弃。

可爱的小熊火腿,对于克服“肉食悖论”是否有所帮助?

可爱的小熊火腿,对于克服“肉食悖论”是否有所帮助?

在割断羊的脖子、羊停止抽搐后,Kai呆立当场瞪着眼前的景象。2019年,单是在德国就有7.63亿动物被屠宰。全球每年宰杀的动物更超过700亿。Kai转头看着摄影机问道:“这么做就只是因为我们要吃肉?”

第一世界的问题?

这些动物多数是在工业化国家饲养,以流水线的方式大规模屠宰。根据《肉类地图册》,光是在中国所生产的肉类就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非洲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则是每年17公斤,相当于美国人或澳洲人的约六分之一。

但布特勒指出,人们在肉食悖论中“认知失调”心理过程,适用于世界各地的人类。所谓的“认知失调”指的是人们心理态度和行为不一的情况,简单地说就是一方面为动物的死亡与苦难感到同情,但却继续食用肉类。

布特勒引述了一份跨文化肉食悖论差异研究指出,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定的思维在跨文化间是通用的。例如,当人们看到被宰杀后还带着头颅的动物全尸时会产生不适感,这会令人想起肉类的来源,进而失去食欲。Kai自己也深有体会:“当羊的头颅被切掉、剥皮后,它就只是一块肉。”

消费者容易遗忘,货架上的肉品曾是活生生的动物

消费者容易遗忘,货架上的肉品曾是活生生的动物

布特勒说,这份研究也显示,在主要使用人力屠宰的国家,这样的心里差异相对较小。

此外,目前的研究也推测,当一个人对问题感觉越切身相关时,他所感知到的认知失调感便越强烈。人们不会否定世上所有被食用动物的心智能力,只针对自身文化中经常食用的肉类。例如,狗在许多西方国家中被当作宠物饲养,主要食用的肉类是牛羊猪鸡,吃狗肉的行为便无法被合理化。这也证明,肉食悖论确实是跨文化的现象,但又依文化而定有所差异。

习惯的威力

当人们试图通过一些策略合理化肉类消费的行为时,也有部分人放弃食用肉类或动物制品,借此摆脱心理上的认知失调。笔者在吃蛋奶素19年后决定改吃全素,对我而言这是解决肉食悖论最简单的策略。但心理学家布特勒否定了我的观点。他表示:“在多数社会中,食用肉类是正常做法。”

笔者来自一个素食主义的家庭,所以将饮食习惯改为全素并不困难。但Kai的家庭习惯食用肉类,肉已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Kai又开始吃肉。或许是出于习惯,他自己也不确定。 

布特勒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与道德考量相比,吃肉会破坏环境并引发健康问题这样的信息比较无法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尽管如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Kai无法忘记亲手宰杀动物的这段经历。“死亡本身令人感到震撼。”

 ©2021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