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使用Cookies。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我们的数据保护声明。
使用电能驱动电动机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并不包括无法脱离供电接触网的单电源无轨电车和在电气化铁路路轨上行驶的轨道列车,也不包括电动自行车等其他电动车。
目前的电动汽车主要使用电池或者超级电容供电。
历时三年的新冠疫情,令中国经济陷入了低迷状态。中国政府现在期望通过发展电动车、绿色能源等未来型工业产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此举又将对欧洲经济以及全球的气候保护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华盛顿希望将电池组件来自中国、俄罗斯等“竞争对手国家”的电动汽车排除在国家补贴之外,并称这一规定旨在“加强美国供应链的安全”。
互相将对方视为竞争对手的欧盟和中国如何才能走到一起?即将于12月7日举行的中欧峰会也许可以就此作出解答。
大众汽车公司耗资10亿欧元在合肥创立第一家德国以外的研发中心,设计服务于当地市场的汽车生产平台,以此节省三分之一成本。
德国研究机构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1月至9月的汽车出口已超过日本和德国,出口数字增长迅速,预计中国将是今年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电动汽车占出口汽车的比例为24%,是去年的两倍多。
正在北京访问的法国外长科隆纳先后会见了中国总理李强和外长王毅。她强调,法国致力于和中国对话,而王毅则呼吁欧洲各国不要“因为竞争而害怕合作”。欧盟今年启动了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北京则斥之为“保护主义”。
与中国"脱钩"?对德国大众汽车来说,不是选项。迫于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和本土化压力,大众在中国新设立3000名工程师的研发中心和新的工厂,《南德意志报》予以关注。此外,中国宣布对德国公民实行15天内免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法兰克福汇报》进行了分析。
《新苏黎世报》刊出对前中欧商会主席伍德克的采访,他指出,由中国汽车制造商带动的残酷价格战迟早会到来。 《世界报》的分析文章写道,目前欧盟除了德国在内的四个国家以外,其他国家大多没有明确的中国战略。
德国汽车厂商在可持续电动汽车制造领域排在美国特斯拉和中国比亚迪之前。但它们能否成为真正的赢家?
流亡藏人学者周三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迅猛发展的电动车行业掀起了在青藏高原开采锂矿的热潮,而此举正在严重损害当地民众的权益,并重创此间脆弱的生态环境。
《慕尼黑信使报》分析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没有在疫情结束后迅速复苏,是因为其面临的问题来自深层次的结构弊病,而北京惯用的以基础设施投资来刺激景气的手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法兰克福汇报》则关注到,比亚迪正准备在欧洲设厂,选址锁定了在欧盟内相对“亲中”的匈牙利。
欧宝汽车母公司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宣布斥资15亿欧元入股中国电动车初创公司零跑汽车,以扩大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影响力。
一项刚刚发布的研究显示,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正在日益成为德国强劲的竞争对手。尤其在生物技术和电动车技术领域,中国申报的专利数量已经远远超越德国。
慕尼黑工大的经济学教授马琳(Dalia Marin)为《商报》撰文指出,为了给欧洲车企创造喘息时间,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一个明智之举。她还建议德国学习中国90年代吸引外资的经验,要求中国电动车企在欧洲成立合资企业,以促进欧洲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欧盟对经贸的监管手段还在加强,《新苏黎世报》观察到周四开始的补贴申报规定,认为新规明显针对中国。《汽车周报》援引宝马财务总监的话批评欧盟的关税政策。
在两度推迟行程之后,博雷利终于在本周四抵达中国进行访问,预计将与中国外长王毅等人讨论欧中关系、贸易以及乌克兰战争议题,此行也为今年计划举行的欧中峰会奠定基础。不过,欧盟「去风险」策略会不会影响欧中关系,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