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殡葬师:贝尔格什-格拉德巴赫的弗里茨·罗特(Fritz Roth)

2010年6月1日

“重新以平常心看待死亡!”,“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弗里茨·罗特想告诉大家的。60岁的罗特是殡葬师,但他也把自己看作是牧师,安抚人的灵魂。他首先关心的还是那些活着的人。

https://p.dw.com/p/MjG8
弗里茨.罗特

这是个星期天。就像时常有的情况那样,弗里茨·罗特今天又要办一场葬礼。但是这次不同以往,今天下葬的死者和他关系不一般。

弗里茨·罗特是个年已六旬的和蔼可亲的莱茵兰人。做殡葬师,这对他来说就是使命。在贝尔格什-格拉德巴赫(Bergisch-Gladbach),他创办的皮茨—罗特殡仪馆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他在全德国出了名:“我认为以自然的态度对待逝世、死亡和哀悼是很重要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创建了全德国第一个私人墓地。

Gesichter Deutschlands Porträt FrRoP3
工作室中的棺椁图像来源: DW

殡仪馆的前半截是一处打理得不错的庭院,外观颇似一个雅致的乡村旅馆。和弗里茨·罗特聊天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激流涌动:葬礼过去后,继续做悲哀者的陪伴人。“我希望能让他们鼓起勇气,领悟死亡的真正含义。”罗特说得如同一位安抚灵魂的神职人员,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多少和他的人生历程有关:罗特10岁的时候,对修道院里天主教神甫的生活很是神往,因为修道院里有足球场和游泳池。于是,他去荷兰圣伊的一所修道院里呆了9年。虽然一些新的想法时时会让罗特感到振奋,但一辈子做独身的神甫⋯⋯他还是不愿意去走这条路。

从修道院出来,他到科隆读大学,学的是企业管理。后来,岳父告诉他:岳父的一位老友想找人接管殡仪馆,岳父闻听时,等于是当下允诺这位朋友,说女婿弗里茨肯定很愿意做这份工作。

Gesichter Deutschlands Porträt FrRoP2
追忆室图像来源: DW

这如同画一个圆圈,起点和终点就在这个星期天交汇了:正是推荐罗特入了这一行的岳父,今天将安葬在弗里茨·罗特的私人墓地。“对我来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我为了改变悲哀文化所试图传播的种种内涵,由于身临其境,我自己今天都亲身体验到了。”罗特不无感慨地说。

弗里茨·罗特1949年出生在北威州埃康普地区的一所农庄里。他在家排行老五,上面有四个姐姐,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罗特说他的成长过程“如同中了六合彩的头奖”。所有的人都宠着他,特别是祖母,总是满足他全部的愿望。罗特六岁的时候,祖母过世,这件事对罗特影响深远。“我当时可以握着死去的祖母的手,”罗特似乎是愉悦地回忆着,这样他才明白:祖母再也不能给他做美味的可可奶和布丁了。那一刻,他切切实实地理解了生与死的区别。

直到今天,罗特依然认为儿童对待哀悼是和成人很不一样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可以哭喊着‘我要妈妈!’,然后一转身又会说‘我现在要吃冰激淋!’”

Gesichter Deutschlands Porträt FrRoP4
墓地上的花环图像来源: DW

还在罗特的孩提时代,死亡就成了他童年经历的组成部分。他还有四个兄弟姐妹相继在分娩的时候死了。在父母养满猪牛鸡的农庄里,罗特体会到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被呵护的安全感。全家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吃饭,然后我爬到父亲的肩膀上,他跟我一样是个秃顶,然后他就给我们讲故事。”

他的父亲很有文化气质,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会给他讲城堡的故事和一些寓言。“他赋予我这种幻想空间和对艺术的热爱,”罗特补充道。“艺术给了我们画面,凭借它,可以表达我们难以把握和理解的东西。比方说‘生’或者是‘死’”。

弗里茨·罗特坚信,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灵性的引导。他的信条是:重新以平常心看待死亡。如果问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会引用德国犹太裔女诗人玛莎·卡莱克(Mascha Kaléko)的作品《警告》中的诗句来解释:“自己的死亡,只是自己生命的终结;他人的死亡,你却必须承受。”



作者:José Ospina-Valencia
责编:Birgit Gö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