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使用Cookies。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我们的数据保护声明。
以使用国家数量来算,德语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语言,也是世界大国语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国政府出台"中国战略",企业界思考对华"去风险"的当下,德国一些大学也在重新思考同中国官方的合作关系,而挂靠德国一些大学的孔子学院也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历时三年的新冠疫情,令中国经济陷入了低迷状态。中国政府现在期望通过发展电动车、绿色能源等未来型工业产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此举又将对欧洲经济以及全球的气候保护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法兰克福汇报》关注到中国与立陶宛因台湾问题而起的的贸易争端已悄然落幕,显示出双方在中欧峰会前缓和关系的决心,同时也表明小国也有力量。每日新闻则指出,中国开放欧盟五国公民免签入境,这一政策可能是由于经济疲软所致。
德国新闻网站t-online.de发表文章指出,缅北目前局势混乱,部分的责任要归咎于北京政府。金融市场世界网站撰文分析中国拒绝投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是“北京在向普京展示肌肉”。
《法兰克福汇报》认为,美国的霸主地位正在结束,但新的秩序尚未成形,这为战争带来契机。《商报》观察和分析了中国向安理会提出五点解决中东冲突的建议。
近一段时间来,随着旧金山"拜习会"的举行,一度跌入谷底的中美关系似乎出现了缓解的迹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北京同莫斯科之间"无止境的合作关系"也在不断升温。
今年夏季德国政府推出中国战略之后,对华关系的重新定位不仅局限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科研领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正如德国科研部长史塔克瓦青格所说的那样,今后开展科研合作时,应以"利益和价值观"为导向。
俄罗斯发动侵乌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制裁。然而,俄罗斯的原油和天然气却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国,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和机械的对俄出口也在大幅增加。中俄贸易额达到了创纪录的两千亿美元。
台湾国民党与民众党“蓝白合”最终破局,侯友宜与柯文哲各自登记参选。德语媒体指出,在野党整合失败并以闹剧收场,使民调领先的赖清德的竞争压力更小,“胜负可能已经分晓”。
与中国"脱钩"?对德国大众汽车来说,不是选项。迫于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和本土化压力,大众在中国新设立3000名工程师的研发中心和新的工厂,《南德意志报》予以关注。此外,中国宣布对德国公民实行15天内免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法兰克福汇报》进行了分析。
中俄两国今年的贸易额有望创造新的最高纪录,《南德意志报》评论指出,北京的支持在帮助普京维系着侵略乌克兰的战争,而西方对此却毫无应对之策。《商报》的一篇客座评论则呼吁欧洲学习中国扶持人工智能发展的经验,打造一套植根于西方价值观的人工智能。
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及部分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团,选择北京作为其外交斡旋努力的第一站,足见中国在中东不断增强的影响力。但中方既不谴责哈马斯暴行,也不提及人质问题,令德语媒体对北京的中立立场产生了怀疑。
拜习会是否意味着中美两国关系的回暖或是按下“重置键”?《柏林报》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王毅在北京接见阿拉伯和伊斯兰外长联合代表团也吸引了德媒的关注。《日报》指出,王毅和来宾们的合影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外交胜利。
上周,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高调访美,并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了峰会。这是中国外交路线的重大转折?抑或只是为了缓和同西方阵营的紧张关系、并为国内经济困境寻找出路的权宜之计?
习近平与拜登的会晤依旧是德语媒体关注的重点。《法兰克福汇报》认为,这场会面让世界多了几分安全。而《南德意志报》的一篇评论则指出,习近平的魅力攻势不过是在拖延时间,他对这次会晤的积极态度表明,美国的管制和制裁正在发挥作用。
中美两国领导人时隔一年后举行的首次峰会,也在德国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有德语媒体认为,中美峰会上,虽然分歧多于共识,但拜习会仍不失为一次有些瑕疵的成功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