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中国开启经济备战节奏

2020年8月12日

中国官媒日前对习近平就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指示进行了宣传,称之为“重要指示”。对许多人而言,一个大国领导人,居然对“舌尖上的浪费”这种小事也要操心,是不是显得有些小题大做?不过,如果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待习的指示,或许就不会觉得大惊小怪。习在指示中提到粮食安全问题,而外界的反应,也多半集中在这点。

https://p.dw.com/p/3gpcp
Lebensmittel
图像来源: Fotolia

(德国之声中文网)由于前段时间中国罕见水灾,粮库和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关注。尽管中国的粮食连年丰收,然而粮食缺口依然不得不依赖进口解决,粮患也成为中国政府的心头之患。和平时期这个问题不凸显,一矣战争,将受考验。此乃习近平在指示中强调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的原因。

和粮食一样,石油也是中国在战争时期易被卡脖子的另一战略资源。而无论粮食和石油,又不过是整体经济的一环。即使解决了这两者,如果中国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关键产品受制于人,那么整体经济亦可能因此瘫痪,社会将陷入麻烦。很大程度上,这可以解释中国政府最近何以突提"经济内循环",并有可能在接下来的第14个五年规划中建成以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皆因嗅到了危险信号。

不过,对中国政府在此时提出建成内循环经济体的用意,外界还需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从内循环的含义看,尽管官方没有下一个定义,但不外乎是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在国内完成,也即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过程本身,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最终消费需求,都在国内市场完成,不与外部发生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它与官方之前强调的自力更生是一个意思,只是后者着眼于政治性。内循环的提出,亦意味着中国政府意识到中国经济可能要被迫与外部特别是西方国家脱钩,而独自孤立发展,故需提早布局。

未雨绸缪?

当然,中国经济最后会不会成为一个封闭体,面临着全球主要消费市场对中国惩罚性关闭的风险,取决于诸多因素,中国政府现在宁可把事情想象得严峻一点,这样就有备无患--因为从美国对中国的打压看,似乎没有底线,不排除未来两国全面脱钩,而一旦走到这一步,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同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多数国家,就不得不选边站。假使它们都站在美国一边(这是很大可能的),届时外需急剧萎缩,对中国就会形成非常大的冲击,进而危及中共统治,所以与其那时手忙脚乱,被动应付,不如现在尚有空间时主动调整。

China Lianyungang | Wirtschaft | Handelshafen
图像来源: Imago Images/W. Chun

与中国政府的这个自我孤立起来比,它也可以选择不走这条路,而向美国投降,后者至少暂时也不会对中共的统治产生太大危害。但它不这样做,表明中共在谋划一篇大文章,即为未来不得不同美国的总决战而作经济上的备战。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内循环的提出也是中国政府的主动求变,反映了中共对美国的怨恨之深。

中国用时40年,把自己做成了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是全球多数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这在世界秩序稳定的和平时期,值得夸耀,但在目前动荡的环境下,特别是美国把中国视为唯一战略竞争敌手,而且不惜采取任何能打击中国手段的情况下,就变得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共的执政安全非常危险。中国政府自然不会不清楚这点。现在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人权方面的施压手段,虽然也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困难,使中国政府疲于应对,但尚未实质性损害中共统治,这是因为美国尚未对中国使出杀手锏。美国的杀手锏有两个,一是经济上的全面脱钩,二是军事上的全面战争,相对后者对美国自身导致的危害,经济的全面脱钩虽对美国也有破坏性,但这种破坏性不如后者大,然而对中共统治有可能产生致命威胁。

为“脱钩”做准备

美国对华的全面经济战包括切断中国的美元支付体系,把中国踢出SWIFT系统,以及全面禁运,使两国的经贸关系清零。美国目前可能试探着走前一步,将中国的银行排除在SWIFT支付系统之外,这样中国的外贸就不能用美元结算,从而打击中国的庞大贸易体量。尽管中国政府多年前就在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也在着手研究数字货币,但如果美国以两败俱伤的意志现在或者不久之后执意对中国祭出这一手,相信会重创中国的外贸,导致沿海一带的外贸企业纷纷倒闭,引发失业大潮,并急剧降低大众的生活水平。

显然,这种情况是中国政府害怕看到的。虽然中国眼下的经济形势看起来不错,但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冲击还是很明显,隐形失业或者半失业的状况严重。中国政府赌的是美国因疫情而经济陷入萧条现在不敢冒险发动这场经济战,至少不敢全面切断中国的美元支付体系,因此,打这个时间差,依靠国内的庞大体量和人口规模把经济循环建立在国内,一旦主要的产业和消费需求都在国内取得和满足,美国再对中国发动全面经济战就不那么轻易能够打击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规模失业潮和民众生活水准剧烈下降的局面,中共就不担心因经济的全面脱钩而受到的致命威胁。

Russland China Gas-Pipeline Kraft Sibiriens - Sila Sibiri
粮食与石油同样是战略储备图像来源: Reuters/M. Shemetov

除了防止可能到来的美中经济全面脱钩而冲击中共统治外,经济内循环的提出和准备还有第二个目标,即这也是为中美真刀真枪的战争最终到来做经济上的备战。前面提到,一旦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基本形成(无须完全形成,也做不到这点),按中国政府设想,美国的经济脱钩对中国起不到多大杀伤力,中国就可以放下对政权冲击的包袱而全力应对外部的战争挑战,无论是美国在南海发起的战争,还是和印度的边境之战,抑或同台湾的开战,当局都不会担忧。它原来忧虑的是,上述战争一旦开打,很可能演变为美中全面之战,对中国经济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回到开头说的粮食问题,以及前不久媒体曝出的中国和伊朗签署的长期经济和安全议以换取后者对中国稳定的石油供应,对此看得更清。如果粮食能够做到大部分自给,能源又有伊朗长期的供油相助,通过巴基斯坦的运输线送往中国,从而无需通过马六甲海峡受美威胁,当这些对中国安全形成威胁的战略漏洞一个一个被补上,中国政府就可放心和美国打一场全面战。故粮食能源和经济内循环一道,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政府正在为未来可能的中美大战做准备。

中国政府的评估是,中美之战迟早会到来,即使美国不主动发起战争,中国也会因统一的需要在台湾挑起战争。它要的是战争尽可能不对经济造成颠覆性影响从而危及中共统治,而经济内循环在中国政府看来能够解决这一担忧,因此,它实际是被中国政府当成经济备战手段,是在这个意义上的真正"备战"。

最近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已经开启了中国经济的备战节奏,照这个趋势下去,未来五年,中美很可能会有一场恶战,而台湾将首当其冲。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0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