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使用Cookies。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我们的数据保护声明。
中国作家、人权活动家,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刘晓波,1955年12月28日生人,作家、文学评论家、人权活动家、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師、独立中文笔会会长、《民主中国》网刊主编。曾因参与六四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著书立说呼吁政治改革,民主宪政。2008年,刘晓波因参与起草《零八宪章》 再次被捕,2009年12月25日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目前在辽宁省锦州监狱服刑。
纳尔吉斯·穆罕默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标志着长达数十年的伊朗女权运动的一个里程碑,再次引起人们对去年激励全球的“妇女、生命、自由”抗议活动的关注。
继中国人权捍卫者刘晓波之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再一次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正在狱中服刑的人权活动家:纳尔吉斯·穆罕默迪。她的获奖理由是反抗伊朗妇女遭受的压迫,以及为促进所有人的人权和自由而斗争。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逝世5周年之际,伦敦皮卡迪利·圣詹姆斯教堂举行年度追悼活动,世界各地的网友也分享了面朝大海、放上刘晓波遗像和空椅子的祭奠照片。
7月13日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祭日。从广场四君子到《零八宪章》,从空空的椅子到各地的纪念活动,刘晓波在中国当代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有评论指出,中国外长王毅借由欧洲之行,警告挪威别再把和平奖赠给中国异议人士,尤其是香港抗中者,此话是否确实“发挥作用”,只能留待日后出土的文献去推敲了。
7月13日是中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逝世三周年,香港支联会也预计在晚间8时举行一场全球直播的悼念会。德国之声访问了维权律师滕彪与异议作家廖亦武,他们除了认为中国对异议人士的打压「变本加厉」外,也表示如果刘晓波仍在世,他会认同并支持香港人的反抗行为。
德国知名人权牧师罗兰德·库纳周日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门前组织了一场长达12小时的“马拉松”朗诵会,纪念中国已故人权运动家刘晓波。如果刘晓波仍在世,今天应该是他刑满出狱的日子。
刘晓波去世两周年之际,时评人长平认为,西方世界对于 “中国模式”的反思应该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迫害者,应该受到惩罚。
对于首位赢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公民刘晓波的妻子刘霞来说,今年7月份的这第二个星期是个特殊的一周。在这一个星期里,她即将迎来抵达德国一周年的纪念日,同时也将迎来丈夫刘晓波的祭日。
“我在有形的监狱中服刑,你在无形的心狱中等待。” - 逝于狱中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曾在审讯最后陈述中,这么形容刘霞的爱与付出。刘霞离开中国,移居德国柏林大半年后,首个展览选址台北。从成为政治犯的妻子,经历多次离别到挥别故土,这位低调的艺术家总是吸引着镁光灯,却又长年与孤寂独处。这些日子到底怎么渡过?德国之声透过刘霞的摄影,诗词和好友,带你进入她的内心世界。
2008年的中国,大事件接连不断。与藏区骚乱、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相比,《零八宪章》无论在媒体关注度,还是传播广泛性而言,都略逊一筹。即便如此,中国政府对于宪章的封锁及联署者的打压,却丝毫没有放松,令其成为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刘晓波便是其中最为知名的例子。十年过后,这份文本为中国留下了什么?《零八宪章》联署者之一以及英文版翻译者、汉学家林培瑞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10年前,以自由、民主、宪政为理念,以分权制衡、人权保障等为主张,呼吁国人参与到公民运动中的《零八宪章》问世。起草人之一刘晓波被捕,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名被判11年监禁。首批签署者303人中,也包括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秘书鲍彤。
离开中国两个多月后,刘霞在美国首次公开露面,提起与丈夫刘晓波在最后一段日子的对话,反映了二人当时对中国前景的感受。
刘霞获得自由,德国政府固然功不可没。时评人长平认为,同时也要看到,在它背后是全球声援者的持久抗争。跟香港维园六四烛光晚会一样,刘晓波追思会应当成为新的传统。
评论认为,外国人的“说三道四”救出了刘霞,也为其他中国异议人士带来一丝希望。中美贸易战继续下去,会不会把已无还手之力的中共“打回老家”?
刘霞自由;少年获救;世界杯渐近尾声……刚刚过去的一周,哪些新闻最受关注?七张图一览本周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