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企在德投资阻力增大 6问6答

2018年8月7日

对于来自中国的投资者来说,德国的投资环境变得更困难。目前,德国政府准备推出新的法规政策,限制境外企业在德国敏感行业的收并购行为。这是否说明德国对中国投资者已经开始关上大门呢?

https://p.dw.com/p/32kQh
China STaatsbesuch Merkel Fahne
德国政府准备降低境外企业对该国"安全相关"企业股权收购的审查介入门槛 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J. Lee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政府有何打算?

 德国政府准备降低境外企业对该国"安全相关"企业股权收购的审查介入门槛。到目前为止,如果股权收购完成后,收购方在相关企业所占股份不超过25%,就不需要上报德国联邦经济部批复。现在,该部将这一门槛降低至15%。  

这意味着什么?

德国政府借此提高了发出威胁的筹码。今年7月底,德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国家电网(State Grid Corporation)收购德国50Hertz电网运营商20%的股权,投资了超过10亿欧元。虽然德国政府有叫停交易的权利,但从来还没有行使过自己的否决权。而仅在过去12个月的时间里,德国政府就审查了大约80起收购案。

大多数情况下,德国政府的威胁性表态就已经能够取得成效。比如说今年8月初的莱菲尔德金属旋压机制造公司(Leifeld Metal Spinning)收购案。这家公司为航空航天以及核工业领域生产高强度材料。德国政府表明了可能叫停此桩并购案的态度后,中国投资者就撤回了并购申请。

新的门槛够用吗?

德国政府其实也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它想继续维护对国外投资者持开放态度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想保护本国经济的利益。但是,投资者其实可以凭借相对较少的持股比例对目标公司施加影响。吉利在戴姆勒汽车的占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年年初,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将自己在戴姆勒汽车集团公司的持股比例上调至将近10%,引起了广泛关注。德国时任经济部长齐普里斯(Brigitte Zypries)提出了收紧政策调控的想法。如今,吉利在戴姆勒的占股也低于最新的投资复查门槛。而且吉利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要求在戴姆勒的监事会拥有一席之地。

中国投资者真的是一种威胁吗?

德国人担心,中国投资者有可能在政府的支持下盗取德国技术。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Stiftung)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四年中,中国在德国股权并购投资的三分之二可以最终被归分于10个关键行业领域。而这些领域都在中国的工业发展政策--"中国制造2025"中有所定义。

这其中包括软件开发、机器人、飞机、舰船、火车和汽车制造以及能源系统、农业科技、新材料和医疗技术。在所有这些领域中,中国立志于2025年成为全球技术的领跑者。所以说,北京鼓励企业收购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也就符合逻辑。

政府介入为什么不好?

企业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亥克(Thomas Heck)认为中国的并购行为很好理解:德国企业从传统上来说在汽车和机械制造、农业技术及生物技术领域都很强势。而且,中国投资者目前越来越多的愿意收购消费品牌,这在以前并不属于中方传统的并购范畴。

"我每天都会和中国的投资者打交道",亥克指出,大多数投资者考虑的首先是经济利益。"他们并购的动机大多因为能够涉足新的市场、得到强势的品牌,或接触到新的客户以及供应商网络。"

中国投资者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安永审计事务所德语区中国业务部门负责人孙轶向法新社表示,今年又有许多中国投资方接手了大批陷入困境、濒临倒闭的德国企业。中国投资商是它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同时,许多德国中型企业也触碰到了增长的极限。"一个带着中国市场准入能力,并且资金雄厚的中国投资者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都是再合适不过的合作伙伴。"

普华永道的咨询专家亥克观察到,中国的投资者在完成并购后表现大多谨慎,不会急于推进企业内部的改革,"但当然也有些例外"。

任琛/苗子(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