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使用Cookies。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我们的数据保护声明。
德国环保历史回顾系列
疫情之下,可以寄情山水,倍觉珍惜。天气炎热,可以下河游泳,也非理所当然。德国环境保护的背后,不单是公民社会数十年的努力,更是人对自然依存关系的理念。
如今夏日的莱茵河,岸边浅处常水清见底。然而,五十年前,“甚至连牲畜时常都拒绝喝莱茵河的水”。严重时死鱼漂浮,而莱茵河还要为数百万人提供饮用水。
1986年一天深夜,绿色和平组织下潜到莱茵河底,在化工厂排水口取样。许多数值超标,媒体大篇幅报道。数百个民间环保组织诞生;专家也参与表态。——若没有公民社会,很难想象河水的变清,以及经济界、政界的态度转变。
汽车禁驶、学校停课——35年前,鲁尔区曾有两天的时间处于雾霾三级警报之下。很大一部分污染物来自东德。不过,至2000年代初,德国告别了雾霾问题,相关法规也随之取消。
“保护自然”写在前东德的宪法中,但环境数据却被列为“机密”。东德的空气污染、河流含有毒物质在欧洲是最严重的,但在统一社会党(SED)的官方说法中,这些都不存在。
前东德的环境破坏可以“闻得见、尝得到、看得见”。一些环保活动人士努力让公众了解这些信息,尽管政府和史塔西(东德国家安全部)尽全力掩盖灾难性的状况。
环保在东德是个敏感话题,因为在官方说法中并不存在空气污染或酸雨等原因造成的森林死亡。在1989年剧变时期,环境议题扮演了重要角色。
东德时期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持久破坏,如今需要五十年以上来净化和修复。单单褐煤、铀矿的环境整修就花费纳税人200亿欧元。
“文特兰自由共和国”——1980年,德国反核人士在一个政府计划设址存放核废料的地方,创建起一个现实版的“乌托邦”,还签发自己印制的“护照”。
警察从直升机上向人群投掷催泪弹,有人向警察投掷石块、甚至点燃了警车。八十年代巴伐利亚州的这一幕,被媒体称为形同“内战”。而其起因,是要在当地修建一个核废料处理厂。
近三分之一的德国国土面积为森林所覆盖。在一些联邦州,森林面积占到四成以上。但其实,德国的木材砍伐量也很大,每年约6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填满超过160个柏林帝国议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