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创造上海蓝门的灯光艺术家巴茨 | 文化经纬 | DW | 30.09.200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采访创造上海蓝门的灯光艺术家巴茨

米夏埃尔•巴茨,因为创作世界杯举办城市标志艺术作品“蓝门”而名噪一时,在这次“中国时代”活动上,他又给人们带来了一出名为“汉堡---虹口”的文献记录朗诵剧,纪念上海的犹太人区。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德国之声记者采访巴茨

德国之声记者采访巴茨

在采访中,他透露:“蓝门”的创意不仅仅来自两年前他在黄浦江边散步触发的灵感,更重要的是,这个借世界杯扬名的作品其实原本是为上海汉堡友好城市20周年创作的,为这次“中国时代”活动创作的。

德国之声:我们知道您是一位灯光艺术大师,同时也从事剧本创作等等艺术活动,那么最让你感到骄傲的是您在哪方面的成就?

巴茨:不能具体说是哪个方面。我觉得,艺术能被大众所接受才是最重要的。越是现代的艺术作品,现代的观众接受的面应该更广,一般来说,在画廊或者剧院这样的场所,艺术作品就没有那么多观众所能接触到,因此我更喜欢创作被很多很多人能接触到、能接受的作品。比如“蓝门”,我把整个城市作为我的舞台,在城市中穿梭来往的人群都是我的观众。这样的作品就能让我感到骄傲。

德国之声:那么“蓝门”是您在灯光艺术创作方面最引以为自豪的作品吗?

巴茨:应该不是吧?我第一次搞大型灯光艺术活动------就是把汉堡的整个仓库城用灯光艺术包装起来那次,那是我所有灯光艺术创作的开端,也因为那次的成功,也才会机会诞生后来的灯光艺术作品,因此对我来说最值得自豪。不过“蓝门”是我到现在创作的最大的灯光艺术作品,尤其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它能跨洋过海在上海展示。

德国之声:世界杯让您成为声名显赫的艺术家,“蓝门”成为了汉堡这座世界杯城市的足球艺术标志,那么您本人是一个球迷么?

巴茨:我不是一个球迷。需要更正的是,“蓝门”并不是为世界杯而创作设计的。这个灵感来源于我两年前在黄浦江边的散步,当时我想到的只是汉堡和上海姊妹城市20周年的活动,怎样把这两座风格迥异的城市融合在一个作品中才是我所关注的。当时选定用“门”的形式来表现只是因为汉堡习惯性的被称为“通往世界的大门”,而上海在中国也被赋予了同样的意义。我回到汉堡后,就为了实现这个创作而四处奔走,但是各个部门都告诉我:

Lichtkünstler Michael Batz

der lichtkuenstler michael batz, text: michael batz und sein projekt "das blaue tor zur welt" copyright:dw.

‘对不起,我们没有办法为上海汉堡友好城市20周年的活动掏出那么多钱来搞这么一个玩意。’幸好这个时候世界杯来了,为各个比赛城市选定一个艺术创意作为城市标志的评委们看到我的这个方案,都表示赞成,因此“蓝门”在世界杯期间算是一直将错就错被看作是‘球门’。直到现在世界杯的热潮早就过去,‘蓝门’依然矗立在汉堡市的每个角落,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这个‘门’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世界杯简单的陪衬。我很高兴“中国时代”活动的到来给我的这个作品正名,让它回归到了我设计的本意。此外,上周我在上海浦东黄浦江边给汉堡市政府赠送给上海的三座‘蓝门’揭幕。在上海,没有世界杯,见到‘蓝门’的人都心领神会的联想到这象征着上海这座城市面朝世界开放的含义,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同时这也说明了‘艺术无国界’的真理。

德国之声:“蓝门”在汉堡据说有超过500个之多,您有具体数字么?这个数字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巴茨:大型的“蓝门”只有175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天台都适合矗立一座这样的“蓝门”的,小门则到现在为止卖出了1000多座。我在上海的时候曾经试图游说上海有关部门:上海比汉堡大10倍都不止,如果按照城市大小的比例,在上海矗立起上千座“蓝门”,那上海的夜景将非常壮观。可惜上海方面没能接受我的提议。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周六,随着“中国时代”活动接近尾声,“蓝门”也将完成自己的使命,熄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了。而上海的三座“蓝门”由于观众的反响出奇的好,因此我听说原定于月底关闭的计划,现在要延长到10月才会关闭展示。这个作品不但中德两国最主要的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连美国、印度的媒体也都前来采访,汉堡也因此赢得了国际声誉的提高。

德国之声:您的很多作品创意都来源于中国,比如“蓝门”和这一次的朗诵剧,您对中国艺术界有什么评价么?

巴茨:中国的艺术家工作很专业,让我吃惊的是,很多人的外语水平非常高。尤其值得赞扬的是,中国的艺术家创新性非常高,这是因为他们的资源很丰富。中国人不但有传统深厚的艺术教养,同时也对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非常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这就使得中国艺术家善于吐故纳新,创意往往“新老结合”。而这点正是目前大多德国艺术家乃至西方艺术家所缺乏的东西∶他们要不固执的抱残守旧,拒绝一切新思维的影响,要么就是抛弃掉传统,完全创新。这都是不足取的。

Lichtkünstler Michael Batz

der lichtkuenstler michael batz, text: michael batz und sein projekt "das blaue tor zur welt" copyright:dw.

中国艺术家最宝贵之处就在于他们能把新艺术思想和老艺术形式完美的融合。

德国之声:但是我们似乎感觉到在灯光造型艺术创作方面,中国一是不多见,二是缺乏创意,您对此如何看待?

巴茨:其实中国也有很多好的灯光艺术作品。但是缺点的确也是非常明显的,以上海为例子,这是一座灯光不夜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了灯光点缀他们的城市,让这座城市魅力非凡。但有时,这座城市的灯光就显得太泛滥、太浪费了。有一种思维上的误区:就是灯光艺术就是要用高瓦数的探照灯打到建筑物上,你这次用100瓦的灯,那好,下一次我就用150瓦的,甚至200瓦的,结果是把建筑物照的雪亮,失去了对比度的美感,这不但造成了灯光污染,也浪费了能源。中国的灯光艺术创作者一定要明白:灯光艺术的效果并不是要靠“多”才能体现出来的。此外,在中国的灯光艺术创作上,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灯光广告太多。浦东黄浦江边的灯光的确很漂亮,但是仔细一看,里面那么多广告招牌,这是很煞风景的,在黄浦江边这种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地方,灯光作品应该更多的用来展示城市本身的风貌,而不是为企业做广告。在巴黎,法国人就处理的很好,在一个著名广场周围的灯光作品中,他们就明确限制所有的灯光广告都必须用同样规格大小的字体,统一的白色,决不容许灯光广告喧宾夺主。毕竟。灯光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的点缀,但是灯光广告怎么都不可能具有这样的功效。黄浦江两岸是一个很好的灯光艺术展台,一个完美的载体,结合出色的灯光艺术作品可以更好的体现上海这座城市。上海人一定要懂得珍惜。

德国之声:您能透露一下您有着源源不断的出色创意的秘诀吗?

巴茨:谈不上秘诀,我以前是一个剧院的总监,每天的工作按部就班。但是当我选择自由职业之后,每天没有雇主告诉我要干什么,几点几点必须交差,因此现在的我心态轻松,也有时间游走于汉堡的大街小巷,在生活中去攫取创作的灵感。当我走在路上,看到桥、看到教堂……都似乎能听见它们在对我说:“嘿,来吧,把我的故事写出来吧!”,正因为这样轻松的心态,我才能时常想到好的创作主题。

德国之声:最后一个问题,您能否介绍一下您最新创作的作品?

巴茨:米歇尔教堂是汉堡的象征之一。它有十个大门,这是非常罕见的,在德国即使著名如科隆大教堂,也只不过只有四五个大门而已。这十个门朝向不一样,有的朝着老城,有的朝着海港,有的朝着圣保利红灯区,我于是想它们每天看到的故事也完全不同吧?因此我打算给每一个门写一个故事,写一个剧本。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做到第六扇门了。我希望等所有的剧本都创作完毕之后,可以在每扇门前上演关于这扇门的戏剧。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