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纵有四年特朗普 不忘文明与尊严 | 评论分析 | DW | 09.06.202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评论:纵有四年特朗普 不忘文明与尊严

此间,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无法理解美国;某些人甚至对之厌恶。其实,若能细加审视,或有助益。因为恰恰是现在,人们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德国之声驻华盛顿首席记者Ines Pohl有以下6点思考。

USA Proteste gegen Donald Trump in Los Angeles

美国将于11月举行总统大选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当时,4年前,眼看特朗普在共和党阵营下届总统候选人资格竞争中节节取胜,很多人——美国国内外皆然——都曾这么想:即便他果真当选,那个位子本身就会约束他。接下来,在以后的选战进程中,很多人还是原谅了他的众多谩骂、对女性竞争对手充满仇恨的攻击、对记者们的威胁、对残障人的出言不逊。人们当时这么想:那些都不过是选战用语,情况会改变的,“职务塑人”(The office shapes the man)嘛。然而,这些年,整个世界都不无苦涩地认识到,民粹主义者依旧是民粹主义者——无论他们身处哪个办公室。商人及政客不会因为做了就任宣誓,就告别了他们蔑视他人的态度。



 二,政界人士如何谈论其政治对手和批评者,这绝非无关紧要。我们正在看到,特朗普四年来散布在这个国家的言辞毒剂是如何在以长期作用的方式,从内部侵蚀社会。此位总统不断的言语攻击,仇恨、愤懑和蔑视主导了众多美国人的情绪。语言是武器,不是什么区区小事。对它怎么严格谨慎都不为过,即使有可能因此被斥为偏激或无趣。
 
暴行源于头脑
 
三,种族主义能杀人。而致命的暴力行为总是从头脑中开始的。在与日常生活中的排斥和种族主义的斗争中,我们不能稍有懈怠。在德国,直到今天,重要机构中也仍有不少褐色(即纳粹主义)污点;仇外笑话司空见惯;少数族群被当成替罪羊。诚然,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特殊历史,面对相应的挑战。但是,没有哪个社会全无种族主义问题。我们都应一再细审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Ines Pohl Kommentarbild App

本文作者从今年7月1日起担任德国之声驻华盛顿记者站负责人


 
四,4年前,我亲身经历了特朗普如何征伐既有机构,见识了他如何将种族主义、对女性的蔑视、对争取尽可能大的机会均等的有效民主制所作努力的愤怒包装成对“上层的战争”——即对精英们的战争。这一形式的民粹主义终将构成对民主制基础的攻击,对此,所有政界人士都应警惕。
 
五, 美国也正走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因为,在那里,公民们相互倾听对方意见的空间已不存在。在社交媒体壁垒森严的世界观构成的现实情境中,已不存在共同性。传统媒体也已几乎不再能说服处于各自政治视角圈外的人们。这种愤怒的排斥性不仅为国内的极端阴谋论者,而且也给那些怀有确凿、阴暗政治目的境外势力打开了方便之门。
 
我有些麻木了

六,我不知道,您感受如何?不过,我有时会突然惊觉:若谈及这位现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己已有些木然。数年前尚无法想像的东西,如今已被视为新现实,——对他国元首表不敬、威胁、谩骂。前第一夫人米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的那个成为金句的回答实为一种寻取另类标准的尝试:“他们走低,我们向上。”(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对美国而言,这也可以是一种警示。尊重他人不只是一个标签。它也是真正民主的意见生成的基础。由此,我并不是说,人们不该因不同意见而争论。在政治和公共传媒空间,也是这样。不过,即使是在节奏飞快的推特上,人们也应秉持一种尊重的语调。这些天、这些星期里,我们看到了,如果一个国家对其机构、然后,最终对自己失去尊重,会沦入何种境地。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