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奥巴马访华:如何应答中国挑起的制度之争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20.11.2009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评奥巴马访华:如何应答中国挑起的制度之争

奥巴马曾经有一次自称是美国的"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他在夏威夷长大,并在印度尼西亚生活过四年。本周四,他结束了作为美国总统的第一次亚洲之行。在此次访问中,他面对的是全球权力平衡的巨大变化。德国之声记者冯海因发表如下评论。

在奥巴马的亚洲之行前几天,德国人举行了盛大的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活动。对许多人来说,共产主义统治在东欧的结束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甚至有人说这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美国看起来成为了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具有无限的权力。

而这种局势在这20年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人们可以从奥巴马此次的亚洲之行,特别是对中国的访问中看出端倪。奥巴马说话的口气与其前任相比要温和得多。在亚洲访问的第一站日本,奥巴马便表示美国无意阻止中国的崛起。他称,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将有利于国际社会。而在上海和北京,奥巴马避免对中国提出直接的批评。他拜倒在中国文化的面前,并用阿谀之词来描述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奥巴马回美国之后肯定会因他亚洲之行的表现遭炮轰。

但美国总统新的处事方式并不是白宫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反映,而更多的是鉴于目前的经济现实:美国总统在北京拜访的是美国政府的债权人。没有中国人的钱,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从阿富汗战争至救助被金融危机击垮的企业,到医保制度的改革-都无法推行。中国人手上握有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并且美国还依赖中国购买其更多的债券。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北京时在电视摄像镜头前对中国政府九年前镇压民主运动提出了公开的批评。但当时美国的情况与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美国欠西班牙的债都比欠中国的多,而其与墨西哥的贸易额是与中国的两倍。

DW ZPR Zentrale Programmredaktion Matthias von Hein

评论员:Matthias von Hein

而如今,中国在两国的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但中国也避免与美国发生公开的冲突。北京采取了守势,而在其核心利益可能受损的情况下决不让步。因此奥巴马的中国之行在气候保护、伊朗核计划及经济问题的解决等方面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关于人权的言论也适用于其它政治领域。他说:双方一致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在柏林墙倒塌20年之后,一个崛起的、充满自信的中国再次挑起了制度问题的争论。现在就看西方国家是否能够做出明智的回答了。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