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权力榜颁奖 艾未未赴赠"新浪作弊无耻"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22.02.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艺术权力榜颁奖 艾未未赴赠"新浪作弊无耻"

2011年2月21日,《艺术财经》、新浪收藏频道等合作主办的2010年度艺术权力榜颁奖典礼在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广场"品画廊"举行,中国知名艺术家艾未未赶赴现场,与多名支持者一起赠送主办单位多面锦旗,上写"新浪作弊无耻"等,抗议新浪暗箱操作评选。

艾未未赠送“新浪无耻”锦旗

艾未未赠送“新浪无耻”锦旗

你们把我弄到哪去了

1月26日,德国之声报道了新浪网中国网站在其收藏频道推出"新浪艺术权力榜"评选活动。在"年度艺术家"部分,候选人中有知名艺术家艾未未,1月27日凌晨,艾未未以压倒性的优势列网友投票的第一名,但27日早上六时左右,此评选页面突然消失。连同消失的是此项评选的整个投票页面。

2月15日,新浪"艺术权力"评选页面复活,在"年度艺术人物"中,艾未未的名字彻底消失。但新浪并没有意识到,在另外一个评选细项"年度艺术机构"中,"三影堂"作为入选艺术机构,其顾问正是艾未未,他也是"三影堂"4,600平方米的园区和2,500平方米的景观建筑设计师。

2011年2月16日。了解"三影堂"背景的中国网友迅速为之投票,"三影堂"得票数快速增长,达到5000多票,位居榜首。当日晚间8时,在投票截止前,主办方新浪网人为改写投票数目,将原本第二名"嘉德"(为一家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公司)的3400多票改为5000多票,"三影堂"的5000多票改为4500多票,多名网友截屏留作证据。

2月17日,多名中国网友就此事电话质询新浪网,但新浪网拒绝透露详情。

艾未未对此在网上发出声音,"你们把我弄到哪去了"。

2月19日,新浪公布了2月21日将为此奖进行颁奖的消息,艾未未在网上公开征集网友对此事的看法,多名网友认为新浪作为公开的网络媒体,在评选活动中,暗箱操作,有违公正,更指由于艾未未是中国当局的"敏感人物",新浪网慑于中宣部门压力进行自宫,会失去一个媒体的公信力。

2月21日,在此项活动的颁奖现场,艾未未及支持者赶赴现场,向主办方赠送多面旗子,上写"新浪作弊无耻"、"你们把我弄哪儿去了"等。

新浪有来自主管部门的政治压力

据悉,中国知名的音乐人左小诅咒参与了此次活动,德国之声电话采访他时,他认为新浪艺术评选整个过程是滑稽的,非常具有"幽默感": "在寒冷的冬天,在他们颁奖活动的现场,很多知道艾未未的人排队和他合影,背景是写着'新浪作弊无耻'的锦旗"。

左小诅咒认为:"象'艺术权力榜'在中国还只是小圈子文化,还不是一个特别大的'Show',艺术应该是一个特别大的'Show',应该更加娱乐化、成为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参与,就会建立公开公正的规则,在这个事情中,新浪媒体也有难言的苦衷,因为他们要受到主管宣传部门的管制。"

艾未未:我其实是一个有态度的人

德国之声也电话采访了艾未未,问他为什么要去现场表达抗议,艾未未回答:"我其实没有想争什么,但他们的颁奖礼给了我们一个机会,球踢到我们的脚下,所以我们站在了颁奖礼现场的门口,打着这些写有"新浪无耻"的锦旗,当时铺着红地毯,从上面走过的"绅士"们,他们不敢正视我们。我当时在现场接到了一个网友的短信:'当他们把奖发给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许江(中国美院院长)、发给了上海双年展时,我们彻底的绝望了,艾老师,我们支持你'。很多所谓的艺术家,依附权力,做了那么多不好的事,但仍然想冠冕堂皇地争得这些荣誉,你也就会想到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通过抗争让这些人下来,因为他们确实无耻。这已经是他们血液中的东西,你也会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因此遭受社会不公。我今天去他们的颁奖典礼,就是想把这些事情公开化,只要公开化,这些人、这些事,全部是'见光死',其实很多年轻人能看到这些,但如果我不表达他们也会失望的。他们会认为'艾未未对于这样的事没有态度',但我想我是个有态度的人。"

对于整件事件所透视的中国现实,艾未未认为:"实际上中国没有所谓的当代艺术,因为所谓的当代艺术,应该和社会的实践、公开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一个国家完全的对这一切进行封锁和压制时,是不可能有当代艺术的真正平台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在最基本的文化层面,只要能让大家公投一次的时候,这样的尴尬是必然出现的,这些权力及依附权力的势力,都不能够公开、不能够有任何公众参与的,这已经成了这个社会不可能改变的一种状态。"

作者:吴雨

责编:乐然

  • 日期 22.02.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10LRZ
  • 日期 22.02.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10L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