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包子引发信任危机 | 在线报导 | DW | 27.07.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纸包子引发信任危机

民间对“纸包子”新闻真假的怀疑和争论再次引出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问题。围绕纸包子事件中国公众产生的对食品安全、新闻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层层不信任中,将处理问题的地方政府尤其摆在了尴尬的位置。

真假难辨的包子

真假难辨的包子

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名为《纸做的包子》的节目。暗访的记者报道称,北京早点铺有人用废纸箱制造包子馅坑害消费者。该节目播出之后,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大小媒体网站纷纷转载,甚至跨海登陆日本、美国的新闻媒体,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10天之后,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新闻”节目中称,该报道被查实为虚假报道,并为此向社会深刻道歉。一场热热闹闹由真到假的“纸包子新闻”本应就此平息下去,但是民间却不断把“新闻假还是包子假”的讨论推向高潮。

中国官方宣布“纸包子”新闻为虚假报道之后,策划制作自编自导假新闻的北京电视台临时人员訾北佳被刑事拘留,北京电视台台长被通报批评,电视台主管副总编记过处分,本人引咎辞职。记协表示愤怒,中宣部发通告。各级新闻单位甚至公布举报电话,表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短短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中国官方对纸包子事件采取的大动作大手笔显示其铲除假新闻、消除恶劣影响的决心。但是官方此次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却被民间评价为“太主动、太热心、太及时”。

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从假包子到假新闻,一场信无可信的尴尬”。文章写道:“10天前,民众以为报道是真的,包子是假的;10天后,官方宣布报道是假的,包子是好的。到底谁是真的,谁是假的,民众落得一头雾水。此刻,普通百姓只恨没有一双慧眼,能洞穿扑朔迷离的事态。”

民间对“纸包子”新闻真假的怀疑和争论再次引出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问题。围绕纸包子事件中国公众产生的对食品安全、新闻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层层不信任中,将处理问题的地方政府尤其摆在了尴尬的位置。中国资深媒体人李大同介绍澄清一条新闻真假的正常处理程序应该是:“由媒体自己澄清这其间的过程,向公众郑重道歉,并且开除制假人员。这是新闻媒体处理假新闻的正常程序。现在的情况是,政府出面,并且拘捕了他们所谓的制造假新闻的编导,这引起了公众的反弹。政府不出面还好一点,政府一出面大家反倒会认为这是故意在掩盖什么东西。”

中国社会缺乏诚信,缺乏信任感已不是新生的社会现象。中国官方将其归纳总结为“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信仰缺乏,信仰缺乏导致社会信任链条断裂。在分析社会信任链条民不信官这一环节的原因时,李大同说:“主要是近年来,一系列发生的政府在碰到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上,普遍采取了掩盖或撒谎的行为。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极度下降。”

真真假假的纸包子事件沉重撞击着中国社会本已脆弱的公信力。媒体也随着陷入信任危机。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重树社会公信力的前提是政府必须先取信于民,他说:“我们社会学说良性互动。比如说,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就是说,你把我当手足兄弟,我把你当心肝宝贝。这就是良性互动。一个国家如果想让老百姓爱国,前提就是国家得爱老百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先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就是诚信的根本;如果结党营私,官员腐败,不要再谈别的了。说来说去还是一句话,就是积极地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