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离市场已不远 离中国市场更近 | 经济 | DW | 16.11.2009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经济

电动汽车离市场已不远 离中国市场更近

到2020年之前,电动汽车将占全部汽车总量的百分之二到三。这是汽车行业和能源行业所定下的目标。因为汽油正在越来越昂贵,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汽车厂商能够大量的提供电动汽车。大的汽车集团都在或多或少的延缓电动汽车的研究,他们更愿意投资研究更省油的发动机。电动汽车现在究竟怎样了?在维也纳的一个会议讨论了这个情况。人们担心中国会捷足先登。

2008广州汽车展上展出的中国造电动汽车

2008广州汽车展上展出的中国造电动汽车

弗拉尔贝格州希望能成为奥地利的先行者--并且不想等到大汽车厂商终于将大量成熟的电动车投放到市场上的时候,一家地区能源供应商的董事会成员哲尔曼自己开始寻找,并且在挪威找到了答案,"唯一的提供者是挪威的思考(Think)公司,我们提早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市场早已经有了,我们现在接到了很多的客户咨询,通过这家挪威公司我们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思考公司生产的35辆微型车被奥地利人从挪威运了过来。到今年年底会达到100辆。这是能源公司新想法的最好例子:从单纯的能源公司变成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在弗拉尔贝格,客户月付551欧元就得到一辆电动车,可以在停车场通过接口充电,还有相应的保险和公共交通卡。

德国"欧洲太阳能"公司的安杰尔认为,奥地利人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安杰尔是太阳能汽车方面的专家。他说,电动汽车是一个未来价值几十亿欧元的市场,最终会受到严肃的对待-即使电动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如果不是燃油发动机的开发者们从中作梗的话,早在100年前电动汽车就应该不断涌现了,"非常古老的一些汽车生产商,比亨利福特还要早一些,都是当时的激进分子。这些当时的激进分子放在今天就是主流,而今天的主流放在过去就是激进分子,历史就是这样的不断重复。"

汽车行业意识到,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不再是能不断赚钱的东西了,总有一天原油储备会被消耗光。安杰尔说,实现经济增长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生产电动汽车。长期以来都没有搞清楚,怎样才能产生对电动汽车市场的推动力,这是最关键的。他表示,省钱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购买电动汽车能够帮助人们将钱省下来,留在自己的钱包里,那么电动汽车的时代就来了。"

在格拉兹的汽车配件供应商马格纳·斯泰尔,将从2012年开始大量提供电动汽车。到2020年时,应该有110万辆这样的车在路上行驶。由于对一家公司来说,研究经费过高,因此许多大的生产商合作发展电动汽车平台。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问题是锂离子电池的效率、寿命和重量。光是装在汽车上的电池就重达250公斤,一次充电能跑100-150公里。一辆车每100公里消耗20到25千瓦的能量。马格纳·斯泰尔公司的派尔说,制造电池组的原材料稀有金属锂,还够开采150年。现在西方必须保障来源,否则中国就会捷足先登,"一方面,中国自己拥有大量对电动发动机非常重要的稀有金属矿藏,另一方面他们在政治上积极行动,在原材料交易市场上很活跃。他们已经与锂储量丰富的南美国家签约,让这些材料能够确保中国在能源研究上的领先,比如说中国也在进行的电动汽车计划。"

2006年,中国已经有2000万电动摩托车,比用内燃机的还多。但是这增加了电网的负担,如果他们全都同时充电会怎么样?需要多久,在哪里充电,还有充电时间须要多长?充的电要如何收费,谁来推动电力终端设备的发展?

这些问题还没有清晰的答案。但肯定的是: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带给能源厂商的收入并不多。比如在奥地利:如果有100万电力车上路,能源消耗只会上升3%。为此能源集团参与更多的生意,经营充电站和租赁业务。就像示范地区弗拉尔贝格那里一样。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佳地公司(Better place)走了另外一条路,负责欧洲市场的余丹说,电池经过长距离行驶之会变弱,人们可以去一家专门更换电池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可以用用光了的电池换另一块满的电池。第一个项目我们建立在以色列和丹麦,在法兰克福的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我们与雷诺签订了一份合同:雷诺生产的10万辆电动车将销往以色列和丹麦,从2011年开始。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量,这不是实验项目,而是真正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

作者:Alexander Musik/子江

责编:谢菲

  • 日期 16.11.2009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KXov
  • 日期 16.11.2009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KX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