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历史

潘霍华:牧师、间谍与殉道者

苗子
2018年12月26日

潘霍华如今被视为德国最有代表性的神学家之一。他很早就对纳粹的一些做法提出质疑,后来加入了反抗运动。在二战结束前夕,他被纳粹处死。

https://p.dw.com/p/38b2B
Dietrich Bonhoeffer
Dietrich Bonhoeffer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无名英雄与反纳粹勇士系列三

(德国之声中文网)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年出生于一个名门世家。他的父亲是最有权威的精神病理学家之一,在柏林的夏绿特(Charite)医院任精神病学科的负责人。他的外曾祖父是一位知名的神学家,他的外祖母曾师从李斯特、克拉拉·舒曼学习钢琴。

潘霍华有7个弟兄姐妹。他们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家风严谨而开放。在定期举行的家庭音乐会上,潘霍华时常负责演奏钢琴或演唱。

潘霍华24岁即获得博士学位及任教资格。他游学欧美,后在柏林教授神学,也成为一名新教牧师。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26岁的潘霍华在当时就发表了一篇广播演讲,其中提出了"领袖"(Führer)和"引诱者"(Verführer)的不同:一位真正的领袖应当认识到自己的有限,而不是迎合大众而成为其膜拜的偶像。希特勒后来即滥用了"领袖"的概念,以至于时到今日,在德国一提到这个词,便专指希特勒。

Dietrich Bonhoeffer Pfarrer Widerstand Nationalsozialismus
潘霍华,1939年,伦敦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犹太人处境与"雅力安人条款"

纳粹随即大力按照其意识形态改造社会。犹太人首当其冲。

潘霍华的孪生妹妹萨比娜的丈夫格哈特·莱布霍尔茨(Gerhard Leibholz)是哥廷根大学备受欢迎的法律教授。莱布霍尔茨是犹太人。很快,反犹情绪的扩张就波及他们夫妇。

传记《潘霍华:牧师、间谍、殉道者与先知》一书中写道,在哥廷根街头,与莱布霍尔茨夫妇相熟的人碰见了,就仓促绕到马路的另一边。萨比娜写道:"在哥廷根,许多人想跟风。一些前途无望的讲师如今看到了自己的机会。"但也有人对现状深恶痛绝。神学家鲍尔(Walter Bauer)在街上碰到莱布霍尔茨夫妇,就开始大声痛斥希特勒。

1933年4月,"雅利安人条款"(Arierparagraf)生效。政府公务员须证明自己的"雅力安人"出身;犹太人被开除。后来,犹太人的商店橱窗被画上黄色大卫星,或写上黑色的"犹太人"字样,纳粹号召不去犹太人商店买东西。犹太人被禁止在国家医保体系下的医院当医生,犹太人牙医、技师也被禁止在这些医院从业。当年,约1200名犹太人教授、讲师被开除。到当年10月,所有的报纸都被纳粹控制,犹太人也无法再从事记者职业。

Deutsche Geschichte Nationalsozialismus | Reichsbischof Ludwig Müller
所谓“德国基督徒”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纳粹政权影响下的"德国基督徒"

"雅力安人条款"如果落实在教会,那将意味着有犹太人血统的牧师都要离职。这在当时的教会内部引发严重分歧。一部分人支持纳粹,他们也被称为"德国基督徒"(Deutsche Christen)。

这些所谓"德国基督徒"开始扭曲圣经,并为此做出荒谬的尝试,比如"废除"旧约。1939年,他们成立了一个"废除教会生活中犹太影响研究所",将圣经中的"犹太元素"删除。在唱圣诗时,也要排除以色列元素。到后来,甚至连对洗礼的解释也扭曲为要浸入"领袖"的世界观里。

这些"德国基督徒"也对圣经新约进行"修改",以便让耶稣与纳粹意识形态"相吻合"。后来,甚至要求德国的牧师要个人宣誓效忠希特勒,所有教会都要坚决执行"雅力安人条款"。到最后,"德国基督徒"对于圣经和圣经人物的公开诋毁与嘲讽,已令大部分人震惊和排斥。

Deutsche Geschichte Nationalsozialismus | Reichsbischof Ludwig Müller
所谓“德国基督徒”的“帝国主教”路德维希·穆勒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1934年,一些新教神学家和牧师,因反对“德国基督徒”及其“官方教会”而组织了自己的联盟,名为“认信教会” (Bekennende Kirche)。潘霍华也是“认信教会”的重要参与者。

1937年,纳粹开始对"认信教会"采取强硬措施。超过800多名牧师和业余工作人员被捕。

1939年,潘霍华有机会第二次赴美,离开德国的危险处境,并在美国教授神学。然而,他很快便返回德国,因为他发现自己心系在德国的教会。他在当时的一封信中说:"如果我不亲身参与我的人民所受的考验,我将没有权利参与战后教会生活的重建。"

1940年和1941年,潘霍华先后被纳粹禁止公开演讲和出版。

反抗运动与刺杀希特勒

在柏林的潘霍华一家与政府中反对希特勒的有影响人士有联系。潘霍华的姐夫、他学生时代就相识的朋友汉斯·冯·多纳尼(Hans von Dohnanyi)在司法部工作。多纳尼参与反抗运动,并接触到有关纳粹暴行的一些记录。他把这些存放在一份秘密档案中。

潘霍华一家接触到其中大部分信息,比如在波兰发生的大屠杀。《潘霍华》传记作者写道:"许多外界多年未知的消息,潘霍华一家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就获悉了。"后来,多纳尼的秘密档案被纳粹发现后,导致他本人以及许多人遇害,其中也包括潘霍华及其兄克劳斯(Klaus Bonhoeffer)、潘霍华的另一位姐夫施莱歇(Rüdiger Schleicher)。

Dietrich Bonhoeffer Pfarrer Widerstand Nationalsozialismus
潘霍华被关押在柏林泰格尔军事监狱期间(图右二)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潘霍华何时正式加入了反抗运动,外界并不清楚。当时,军方内部已经有了反抗运动圈子。潘霍华在名义上成为纳粹的一名军方情报人员。实际上,他是为反抗运动联络海外的关系,比如,透过英国主教乔治·贝尔(George Bell)与丘吉尔政府联络,以便让英国等国家了解德国国内的反抗运动,并为将来推翻希特勒政权后的德国新政府做准备。

在这一时期,纳粹党卫军在许多地方令人发指的暴行,令更多军方人士加入反抗运动阵营。也在此期间,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Klaus von Stauffenberg)等人开始考虑刺杀希特勒。

刺杀希特勒的道德问题

刺杀希特勒牵扯到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不可杀人"。但是,面对一个正持刀行凶的人,却无所作为,这是否等同于作了他的同谋?

《潘霍华》传记中写道,有一次,施陶芬贝格的副官维尔纳·冯·海夫滕(Werner von Haeften)问潘霍华说:我能带枪进入"领袖"总部,那我应该开枪吗?潘霍华当时回答说,刺杀希特勒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可能让形势更糟。重要的是,要为刺杀行动之后的政局作好预备。至于如何决定,只能由海夫滕本人来做。潘霍华还说,如果海夫滕说,有(刺杀的)机会却不加以使用,这是一种罪责的话,那么,不顾后果的轻举妄动同样也是一种罪责。

Dietrich Bonhoeffer Pfarrer Widerstand Nationalsozialismus
潘霍华最后遇害的地点:弗罗森比尔格集中营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Klaus Rose

海夫滕也是后来1944年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行动的参与者,并在刺杀行动失败后被枪决。

1943年潘霍华被捕前,也曾写过一些文章阐述他为什么加入反抗运动。其中写道,德国人习惯于牺牲、服从上级,而这被纳粹所利用和扭曲。与此同时,作为基督徒,"不偷盗、不杀害、不犯奸淫、尽力做好事"是不够的。如果周遭发生不公正的事情,而他却闭目塞听、清楚"界限"以避免冲突--也就是明哲保身,那么他只能是自我欺骗,是伪善,而无法得到内心真正的安宁。

潘霍华的一些学生当时也在内心的极大挣扎中问他:如果我不开枪打死战俘,我自己就要被处死。那么,我该怎么做?

Gedenktafel für Pastor Dietrich Bonhoeffer
柏林一座教堂的潘霍华纪念铜板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传记《潘霍华》写道:在邪恶完全露出狰狞面孔的时候,许多通常的伦理道德都显得无力。潘霍华的神学观点是,基督徒必须寻求上帝的心意,随后勇敢地行动;行事不应出于惧怕--害怕承担罪责,而是应当出于真正的同情与爱。

美好的力量

1945年4月,潘霍华在弗罗森比尔格集中营(KZ Flossenbürg)遇害,时年39岁。两周后,美国士兵抵达了这座集中营。

如今,除神学著作外,潘霍华还有一些小诗广为流传。其中一首《被美好的力量环绕着》(Von guten Mächten wunderbar geborgen)成为新年前夜教会演唱的经典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