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马克龙打造欧洲联盟的软肋 | 媒体看中国 | DW | 10.01.201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马克龙打造欧洲联盟的软肋

《新苏黎世报》用欧洲视角关注马克龙的中国之行,认为这名年轻总统旨在对付北京打造欧洲联盟的心愿很难实现。《时代周报》则将中国上升到德国养猪企业的"大救星"的高度。

presseschau 1001 - MP3-Stereo

《新苏黎世报》认为,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对中国3天的访问期间,频频发动"魅力攻势",希望在感情上得到中国的认可。但上任法国总统后的首次亚洲之行,仍是将经济作为了重头戏。

题为"推动北京开放"的文章写道,"马克龙在访华期间强调,法国非常关注扩展经贸关系。鉴于法国在双边贸易的巨额逆差,他呼吁中国消除贸易壁垒。他在北京说,如果这一步骤得不到贯彻,两国都会采取不负责任的行动,都会重返保护主义的巢臼,而这才是第一步。巴黎致力于说服中国降低牛肉和猪肉以及葡萄酒等进口农产品的门槛。"

"马克龙还要求中国掌权者面向他的国家以及欧盟继续开放投资领域。多年来,欧洲和中国之间在该领域没有产生过冲突,原因是,投资流向如同一条单行线。但这些年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中企为得到急需的高科技、占领工业制高点,在欧洲和美国进行了大举收购与并购。在此之后,风向逆转,西方抱怨的声音也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常常以国家作后盾,可以在国外毫无阻碍地投资,而西方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路却坎坷不平。"

作为欧洲主义者的马克龙,希望将欧盟建设成为一个牢固的联盟,在他看来,这是限制外国企业投资战略领域的有效武器。他的这些言论事实上都是对准中国的。

但困难的是,"欧盟各成员国在这一点上利益并不相同。而中国则是更看中德国和瑞士的高端技术,对其他成员国进行投资的兴趣十分有限,原因很简单,那里几乎没有值得投资的企业。欧盟内一蹶不振的南部成员国更是对来自中国的数十亿欧元感激不已。于是,布鲁塞尔在外国投资方面无法统一意志也就顺理成章了。"

卖到中国的德国猪

《时代周报》观察到一个现象:总体上看,德国人对猪肉的消费量在下降,而同时,向中国出口的猪肉量却在增加。

的确,德国人吃肉的总量在下降,虽然降幅非常有限。2016年平均每人消费肉类的总量为59公斤,2011年是为62.8公斤。其中猪肉的消费量最大,差不多是家禽和牛肉加在一起的两倍。

不过,在德国人吃肉减少的同时,德国猪肉出口中国的总量却在大幅上升:

"本世纪以来,向中国出口的肉制品和奶制品增加了三倍。其中猪肉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2017年1月至10月间,德国向中国出口了240万吨猪肉,这个数字是当年生猪屠宰量的五分之一。目前,肉类和乳制品的出口额远远超过德国面向中国的出口总量的一半。"

"去年出口猪肉的生意非常之好,以至于德国农业企业的生猪饲养量又开始上升。2017年11月生猪存栏量为2750万头,比5月时增加了37万8千头。"

"对许多饲养企业而言,向亚洲的出口可谓是一个大救星。2015年向俄罗斯实施禁运之后这笔生意也丢了,许多企业不得不关门。10%的养猪企业退出了该领域。"文章援引一名业内人士的话称,如果没有向中国出口猪肉的话,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办不下去的。

 

李鱼摘编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相关音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