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中国通往气候中性的第一步

2021年7月16日

7月16日,中国启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尽管这一交易制度仍有许多缺陷,但至少可以证明,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已经在中国被提上议事日程。

https://p.dw.com/p/3waYo
Luftverschmutzung in China
图像来源: Zhou Changguo/dpa/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柏林出版的《日报》写道,去年九月份,当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在2060年实现零排放时,国际舆论的反应中既有赞许,也有怀疑。这篇题为《中国走向气候中性的第一步》的文章写道:

“现如今,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气候保护的承诺毕竟是最高领导人公开做出的,中国的有关部门除了尽力执行,也并没有其他的选择。不过,至于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的气候保护目标,北京却一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本周五,北京终于采取了第一个具体行动:中国启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全球碳排放权的交易量由此将增加一倍。共有2200多家来自能源领域的企业参与了这一交易体系,其中以国有发电厂为主。这些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化石能源碳排总量的七分之一。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其他领域也将逐步被纳入碳排权交易的行列中,其中包括航空、炼钢以及化工企业。

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 表示:‘碳排交易市场可能还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发展完善,并确立持久性的价格体系。不过,只要运作起来,碳排权交易就会成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佳的鼓励机制。’”

China Solarprojekt Delingha Wüste Gobi
可持续性发展也将成为衡量官员政绩的标准。图为甘肃境内的一座太阳能发电场。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Imaginechina/Zhang heping

专家们普遍对中国启动碳排权交易市场表示赞赏,但同时也指出,这一交易制度仍有一系列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碳排放上限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逐年递减的总排放量指标。文章最后写道:
“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中国要比美国低许多,比德国略低一些。但是从总排放量来看,中国却是遥遥领先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国,而且排放量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一方面,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额全球最高,但与此同时,却又在大量新建使用煤炭的火力发电厂。
但无论如何,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此前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今年四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一个文件,指出要重新制定审核经济发展的标准。不仅只关注经济数据本身,还要考虑生态因素。此举有可能会激励地方当局注重对环境生态的保护。迄今为止,经济发展往往是衡量官员政绩的唯一指标。”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发布的最新经济指标显示,第二季度的经济增幅为7.9%,远远低于第一季度的18.3%。《法兰克福汇报》一篇分析中国经济走势的文章写道:
“去中国的人仍需在官方指定酒店接受两到三个星期的隔离,酒店房间的条件有时也差强人意。这使得很多中国人放弃了去境外购物的打算。全球奢侈品市场30%的买家来自中国,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人购买奢侈品的地点不再是巴黎或伦敦,而转移至中国境内。凡此种种,使得今年六月中国进口额同比增长了36.7%。疫情影响下,越南和印度的许多工厂已经停产,中国企业从中受益,拿到了比往年更多的订单。这也使得今年六月中国的出口数额递增了32.2%。此外,第二季度设备投资和工厂生产指标也比预期要好。
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政府是否还会继续斥资数百亿提振经济呢?根据现在发布的经济指标,政府已经没有必要继续这样做。政府制定的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是6%,现在看来达到这一目标已经毫无悬念。政府现在本应缩减债务规模,毕竟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是北京最大的心病。但问题在于,奢侈品销售额创记录的同时,社会底层的收入却出现了停滞状态甚至萎缩。一位李姓市场分析师表示,疫情对中国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影响有限。但对于收入较低者来说,他们就只能去购买廉价产品了。”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1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