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盲童救援组织的中国缘 | 文化经纬 | DW | 27.12.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德国盲童救援组织的中国缘

德国希尔德斯海姆盲童救援组织与中国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为了摆脱完全依赖募捐的被动局面,该组织于2005年12月初宣布成立盲童援助基金,启动资本为23万欧元。中国北京的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的活动经费大多源于希尔德斯海姆盲童救援组织,它使中国大约4000多个残疾学龄儿童进入了普通学校。下面是德国之声中文广播记者采编的报道。

中国陕西这个12岁的几乎全盲的少年李凯就是依靠德国盲童救援组织之助进入学校读书的

中国陕西这个12岁的几乎全盲的少年李凯就是依靠德国盲童救援组织之助进入学校读书的

“德国人的慷慨大方仁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的工作能够有一点进展的话,应该归功于德国朋友的帮助。”

这是北京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徐白伦在辞旧迎新之时发出的感慨。此话由何而来?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世纪80年代。

那时在遥远的德国汉堡附近生活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名叫露易丝-库珀。露易丝的祖父是一位移居德国的英国富有商人,足迹遍布世界许多地区,父亲是一位牧师。希尔德斯海姆盲童救援组织负责人阿西勒斯认为,露易丝的中国情节受到这两个人的决定性的影响。

他说:“祖父的阅历开阔了露易丝的视野;父亲的职业使露易丝有了坚定的信仰。虔诚的信仰加上开阔的视野促使露易丝来到了遥远的中国香港”。

Louise Cooper Hildesheimer Blindenmission

Luise Cooper:香港所见促使她建立盲童救援组织

时间是1884年。在香港的两年期间,露易丝目睹了香港盲童的惨景,也因此萌发了帮助盲童的想法。两年后,身患肺结核和神经疾病的露易丝返回德国的希尔德斯海姆,在朋友圈内募集款项,于1890年成立了希尔德斯海姆盲童救援组织。7年之后,该组织派往香港的修女便在当地建起了第一家盲童孤儿院和第一所盲童学校。以后,南亚、东南亚都设有该组织的机构。

80多年后,中国也上演了一则动人的故事,1971年文革期间,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使北京的高级建筑师徐白伦变成了一个盲人。失明也使他失去了工作,也因此陷入迷茫和绝望。第一位夫人的早逝更为徐白伦的不幸雪上加霜。难道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他说:“我感到很彷徨,1984年时不知道自己今后该干什么。但一年之后,内心深处有个声音说,你不是最苦的,那些从少就看不到光明的孩子才是最苦的,最需要帮助,你应凭借自己的经历去帮助他们。”

从1985年起,徐白伦便开始从事盲童教育。86年到香港时与德国修女玛利亚懈逅相遇,从此与德国的希尔德斯海姆盲童救援组织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开始接受他们的大量资金援助。

徐白伦尝试着引进国外的一体化教育思想,让盲童就近上普通学校,徐白伦的努力结出了硕果,于1996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梅纽斯奖。同一年,金钥匙工程正式启动-重点在中国西南、西北部贫困地区普及盲童教育。大约4千多个进入普通学校的残疾孩子均由接受过盲童教育培训的专门老师亲自辅导,并使用与健康孩子一样的盲文教材。

在普及盲童教育方面,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资金。尽管截至目前的活动经费大多来自德国,但徐白伦已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我们觉得今后的资金应该更多地依靠中国自己。中国有许多企业家已经富了起来。无论是外国在华企业,还是中国自己的企业都很有实力,我想,今后把他们作为募捐对象。”

但徐白伦也深知做到这一点的不易,“中国原来是计划经济社会,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后,从产品上,生产上逐渐向西方靠拢,但并没有引进西方的价值观,所以在道德上有些地方处于真空,很多人只重视钱,有了钱后如何汇报的观念较差,在这方面比较困难。”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DW.COM

  • 日期 27.12.2005
  • 作者 祝红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7hyi
  • 日期 27.12.2005
  • 作者 祝红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7h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