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chi1908 wüste minqin

2010年8月22日

甘肃民勤县一度是中国西北沙漠中唯一的绿洲,如今却成了沙尘暴的源头。环保组织"拯救民勤"力争让民勤绿洲重现,而这绝非易事,需要经济支持和民众参与。

https://p.dw.com/p/Ord9
植树造林是解决沙漠化问题的办法之一图像来源: AP

环保人士马俊河指着一片梭梭人工林介绍说,这种植物只需浇少量水,适合在沙漠地质生长,还有固沙防风的作用,根部还生长珍贵的人参。今年31岁的马俊河同其他志愿者一起,引种造林,总面积有近20万平方米。马俊河说,想让郭东村的村民看到,梭梭林不仅有利环境,而且能带来经济效益:

"最大的挑战还是要给当地人找一个出路. 环境要治理肯定要牺牲一部利益。但你牺牲这一部分利益在什么地方想办法把它补偿。他(农民)首先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生活保不住,环境就没什么意思。"

Bildgalerie Ursachen von Armut: Desertifikation
当地人在甘肃民勤引种造林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

昔日绿洲 今天沙漠

马俊河自己就生长在民勤县郭东村。小时候经常帮父母干农活。18岁时离家去南方打工。2003年,马俊河在网上看到有关民勤县的报道,特别是当地沙尘暴越来越严重。他当时想,自己要为民勤做点什么。之后马俊河离开南方先是到了兰州,并成立了"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2007年,马俊河在家乡郭东村租下33万平米的土地,作为植树造林的实验田。这里的地是沙质地,马俊河回忆说,以前这里长着不少沙枣树,也是石洋河的流经地。后来当地政府大举开沟整地蓄水。当地的气温不断升高,降水越来越少。当地农民挖了上千口井。民勤的地下水位从20米下降至200米。专家预测,17年后,这里的地下水会完全干涸。

尽管如此,65岁的农民白德军还是不想回到从前,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过,曾经还长草的地方,现在是一片沙漠。政府要求农民不要种小麦和瓜类,因为耗水量大,而是让农民在温室大棚种菜。白德军对此并不十分满意:

"大棚的活相当忙。”

马俊河接着说:“ 传统的习惯是干半年休半年。 现在一年都要忙,他就不适应。再加上本来也是一个技术活,比比如像温度控制多少合适,你要高了,那就 烫死了,低了,冻死了。"

白德军说,没人具体教过他们究竟怎么掌握大棚蔬菜的技术。所以他希望自己的3个孩子,4个孙子都能在城里生活,因为那里才是希望所在。

环保要靠全民参与

民勤政府希望能通过植树造林、优化农作物耕种品种以及限量用水来让民勤的未来也充满希望。而民勤县上泉村的一些村民反映,政府限定的用水量根本不够喂养牲畜。"拯救民勤"的另一位创立人韩杰荣也认为,仅靠强制限量用水,并不能缓解民勤沙漠化和缺水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贪多嚼不烂。政府甚至没有细致地跟农民沟通。这种工作的不细节可能造成农民的误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是你当地形成了一个拳头产品,形成这么个长期地这么一个销路,这是最关键的。"

韩杰荣说,这需要当地民众和企业的参与支持。只要通过具体的参与,才能让环保、气候变化这样抽象的名词变得具体和付诸实际。

作者: 贺志勇 编译:谢菲

责编: 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