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帝国的毁灭》有望与奥斯卡小金人亲密接触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5年2月24日

第77届奥斯卡进入倒计时阶段,各大奖项各归何主本周日将见分晓。竞争最佳外语片奖的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另有被译作“毁灭”或“垮台”)向着“小金人”发起了最后的冲刺。

https://p.dw.com/p/6ICO
电影《帝国的毁灭》剧照。图像来源: 2004 Constantin Film, München

回顾历史,凡是涉及到希特勒题材的电影很容易受到奥斯卡的青睐。迄今为止,所有获得美国电影学院颁布荣誉的德国电影全部都是讲述历史的,特别是那些直接涉及到国家社会主义题材的就更容易“中奖”。Schloendorff拍摄的《铁皮鼓》(1980)和讲述流亡者命运的《情陷非洲》(2003)就是此类电影的代表。

此次花费四千万美元制作而成的电影《帝国的毁灭》长达150分钟,是根据传记作家费斯特的同名著作和希特勒女秘书容格的回忆录改编而成,主要内容以1945年4月20日至5月2日希特勒在柏林地堡内最后12天的生活为 背景。其中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该片导演Hirschbiegel将《帝国的毁灭》有资格入选最佳外语片奖看作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政治宣言”:“毫无疑问,入选标志着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尊重。我们尝试着把德国的历史用一个新的视点来展现。”是不是最后真的能把小金人拿到手对Hirschbiegel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他说:“对于一个电影制作人来说,能够入选奥斯卡就已经像是得到奥运会金牌一样了。无论我们最终是不是能够得奖,我们都会尽情庆祝的。”

本届奥斯卡举行期间,《帝国的毁灭》也在纽约的一家小型影院以德语原声英语字幕的形式进行了放映。电影中的元首爱吃巧克力蛋糕、因发现自己追寻终生的第三帝国梦想即将破灭而陷入疯狂。影片打破了德国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禁忌。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个咆哮的煽动者,而被塑造成了轻声细语的“做梦人”。美国的电影评论家对该片的反应大不相同。“好莱坞报道”夸赞《帝国的毁灭》是“当代最为出色的战争电影”,称它“是用电影胶片以新的立场转述历史,是最佳外语片奖的最佳候选人”。

纽约时报的电影评论员Scott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却全然不同。他认为《帝国的毁灭》给德国观众传达了一个可以令德国人对二战释怀的信号:普通的德国人首当其冲地成为了纳粹的牺牲品。Scott批评该电影的表现方式会令观众对希特勒政府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产生同情心。

《新闻周刊》引用德国和周边其他国家对《帝国的毁灭》的讨论说:“电影中希特勒和他的刽子手被塑造得人性化了,但是这种做法是对的。如果电影中的罪人形象都是缺乏人性的,就是我们故意和纳粹拉开距离,就是为我们当初对纳粹的疯狂信仰推卸责任,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

《帝国的毁灭》已经陆续开始在法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国家公映。是否这部电影能够成功地在这届国际电影盛会上赢得一席之地,这个疑问将在星期天晚上得到解答。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