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长科赫推出“中美轴心论”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04.01.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州长科赫推出“中美轴心论”

新年伊始,德国黑森州长科赫发出惊人之语:“一个北京华盛顿轴心对欧洲来说并非不危险。”尽管他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长篇大论基本上谈的是德国接掌欧盟主席国后的欧洲与德国内政问题,但许多媒体突出抓住他的“中美轴心论”。标题:“科赫警告注意中美轴心”,甚至是:“中国-美国:新的‘邪恶轴心’?”德国之声记者报导与分析如下。

档案图片:科赫(中间站着那位)正在与默克尔交谈

档案图片:科赫(中间站着那位)正在与默克尔交谈

科赫是怎么说这个新“轴心”

被不少媒体突出转载的科赫那段话是:“欧洲必须是一个团结一致的、坚决行事的、尤其是有行动能力的力量区域,一个美国将来仍将扮演核心角色的多极世界上的强大伙伴。但我们欧洲人必须接通与其他人之间的神经键,因为一个北京-华盛顿轴心对欧洲来说并非不危险。”

他还说,因此,欧洲和德国政策的中心目标应该是让欧洲变得尽可能的重要,以使没有任何轴心可以缺了我们。“我们处在一个欧洲人非常重要的世纪里,我们今天必须注意,让我们在美洲大陆(这明显地不止是一个美国)和亚洲之间的磁场中不被忘却。”

他谈欧美关系和中印经济的意义

时代周报记者问,欧洲人可以利用美国地位之受损增加一些份量吗?科赫的答复是:“这是一种一日政治看问题方式。今后20或30年里是没有选择的:要把世界的许多领导责任放在美国身上。我认为,如果美国能够重新定义与欧洲的联盟,它能从中获得很大好处。欧洲人拿不定主意,他们是否应该把美国看得那么重要,美国人也拿不定主意,他们是否应该把欧洲人看得那么重要。我看,这将是下一个10年里最扣人心弦的问题之一。”

时代周报记者问,面对象中国或印度这样有着巨大经济爆炸力的国家,您是否有时对欧洲能够跟得上这种竞争有所怀疑?科赫的答复是,不应该低估欧洲在工业和技术方面的经验、现代欧洲社会的创造力和社会稳定性,“出于这个原因,中国或者印度的每一个经济进步都让我高兴,因为我把这些国家看成增长的市场。我们在这方面经历的是欧洲必须参与,也完全能够从中得益的重大转折。假如欧洲将来在重要的经济政策问题上能够更清晰地以一个声音说话,我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全球爆炸力就应该让我们失去勇气。”

中美轴心存在吗?

笔者认为,科赫州长并非信口雌黄,他这话显然是“时代印象”的产物,作为一种担忧,或者一种前景观,甚至可以说不乏洞察力。

中国经过将近30年的持续高速经济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走出了韬光养晦。谁都看得出,中国已经不甘心做一个日本式的纯经济大国了。这两年来,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形势更是明显:几乎什么大事都少不了中国。伊朗核争议,美国还要看中国态度,这几天伊朗代表还单单去北京密谈。朝鲜核争议就更不用说了,美国人和其他人一直认为中国是关键,而中国也确实空前地努力起来。遥远的非洲,中国一招手来了三十多个国家元首,引起美国和欧洲极大担忧。能源问题,世界市场问题,哪一个中国举动不让美国感到压力?甚至以前人们常说的“美国的后花园”拉丁美洲,中国人也积极地去了,握手拥抱给钱签协议。联合国秘书长和世卫组织总干事这两个重要位置,美国也不得不看中国的态度。

言必谈中国,已经成了一个事实。经济周刊总编指出,默克尔为今年八国首脑会议设的议题,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国的,比如非洲问题(中国扩张);比如能源问题(中国不讲原则);比如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中国仿冒严重);比如货币问题(人民币汇率人为控制)。(见德国之声中文网相关报导)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正如科赫所言,在今后20或30年里,这个情况不会有太大变化。但他为什么说“20或30年”呢?显然,他接受了许多人关于中国会在几十年后赶超美国的预测。他没说的是,那时可能就真的是美中两强的时代了。

但是,现在已经存在“中美轴心”了吗?科赫只是警告,并非说已经存在。只能说,有这种苗头。美国许多大事找中国商量,世界上许多大事言必谈中国,都是这种苗头的体现。但是,总的说来,这还是一个多极世界,除了美国和中国,世界上毕竟还有仍然强大的欧洲,还有俄罗斯,印度,日本,等等。但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许多事上不跟中国商量就会形成与中国的对抗,而且很多事可能因此而不成,这些说明,科赫的“理论”并非无中生有。

科赫对欧洲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欧洲总体上当然是强大的,经济实力世界第一,英法两国还是安理会常务理事(俄罗斯在西方一般不被视为欧洲)。但欧洲毕竟不是一个国家,在很多问题上正如科赫担忧的,不能以一个声音说话。伊拉克战争是个明显的政治例子。在如何处理中国纺织品和鞋类等的问题上,欧洲分成南北两大派。欧洲宪法的失败,又表明很多欧洲人并不希望成为一个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真的有可能让美国在很多问题上只是让欧洲人来装点门面,参与一下,表示友谊,而实质问题可能真的会更多地与中国去商量解决。也许,10年后,人们更多说的是“美中欧三角”,但实际上欧洲也可能只是挂名的,除非欧洲真的是能够更大程度地实质性地统一起来。

在这些前提下,即使多少年后说“中美轴心”可能仍然有点言过其实,但欧洲人、世界其它地方人的这种感觉确实会存在的,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强烈。而德国基民盟副主席、黑森州州长科赫提出这个“理论”,也许对世界政治观察是有深远意义的。(平心)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DW.COM

  • 日期 04.01.2007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9eV3
  • 日期 04.01.2007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9e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