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文摘:“台独”与“港奴”走向何方? | 媒体看中国 | DW | 12.03.201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墙外文摘:“台独”与“港奴”走向何方?

专制阴影之下,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到底是独立还是统一?没有反思与抗争,“港奴”的命运则注定是天朝主义。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中国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最近这句话引起热议。台湾《风传媒》发表游盈隆文章《大江东流挡不住─谈法理台独》,认为蔡英文政府上台迄今,从用人到政策,小心翼翼,不碰认同政治,不碰统独问题,不搞正名制宪,不推动台湾加入联合国,连鸟笼公投法的修法都扭扭捏捏,独派人士已经受不了她了,说她搞台独,其实是无的放矢,冤枉她了。没错,今天台湾人民有八成以上有台湾认同,有八成以上广义台独支持者,极少人有兴趣和中国统一,更不要说接受中国统治。今天台湾与中国越走越远,问题出在中国专制极权,且看不到未来有一丝丝自由民主的希望,和台湾一点关系也没有。

文章说,走向独立的台湾主流民意的形成,除了因两岸百年来分立分治因素外,最主要是过去二十多年来台湾的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和理性化所造成。当然,这和中国在同一段期间总体政治发展上缺乏自由化、民主化,以及对人权的严重摧残有绝对的关系。"就大方面来讲,我觉得惟有中国自由化、民主化才能在根本上增进两岸认同与互信,深化和平发展。没有这样的认识、觉悟和决心,是不可能在根本上消除目前两岸的分歧,谈'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更只是缘木求鱼,不可能做到的事"。

政治压力之下的香港媒体

香港《明报》发表文章《香港媒体独力难支》,作者张秀贤说,过去一年多,不少报章、杂志结业,电台主动交还牌照终止营运,到最近就有指有线电视陷入财困,完全地反映香港媒体俱在一个经营困难的困境当中。香港的媒体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巨大的营运成本和政治压力。经营本地媒体者,多是一些与中国政治和香港财团具密切关係的人物,媒体方针自然倾向保守,以至靠拢建制,防止因"政治不正确"而被"惩罚"(如财团不落广告)。久而久之,这样的一个循环就严重影响到整个媒体生态。

张秀贤说, 香港需要一些敢于报道真相、持平中立、为民发声,以至擅于进行调查报道的新闻媒体,但现时的营运和政治环境,实在难以令这些媒体取得足够广告收入经营。张秀贤倡议假如这些媒体进行众筹,又或是提供订阅服务。"在资讯泛滥的年代,我们惯于做一个不花费的free-rider,但我们确实应该做多点,承担起消费者和公民应有的责任"。

"吹风会"问题不在"吹风"本身

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李平专栏文章《林郑"唔吹风"的谎言与荒谬》,认为特首候选人林郑月娥声称从来不做吹风会、不做隐蔽消息人士是公然说谎,其荒谬堪比一直与传媒为敌的梁振英,不愧是梁振英2.0。

李平认为,新闻界反对的是滥用吹风会,以及官员选择特定媒体吹风,并不是全盘否定吹风会,她的表态显示她只是敷衍了事,没有诚意尊重新闻自由。更令人担心的是,中、美两个大国的新闻环境都在恶化。中共对报章、网络的管控变本加厉,特朗普政府与主流媒体之战白热化,白宫上月甚至一度把例行记者会变吹风会,拒绝《纽约时报》、CNN、BCC等进场,惹来打击报复的质疑和批评。"好打得"的林郑月娥一旦上位,既有梁振英以语言伪术对待传媒和公众的样榜在前,又有中美打压媒体的"大气候",岂能指望她会履行所签署的新闻自由约章?香港新闻自由实在堪忧。

基建治港须打破天朝主义


China Tausende demonstrieren in Hongkong gegen Einmischung aus Peking

香港市民不断举行反对北京高压的示威活动

香港《端传媒》发表文章《如何打破天朝主义,基建治港的超稳定结构》,作者龙子维认为,"天朝主义"的"帝国边陲"想像,日渐主导香港的政治民生。文章反思"港奴"的命运说,"我们要的不是'天朝'的再次庇荫,不论这个'天朝'所指的是殖民者,还是大一统意义下的帝国;我们拒绝接受的,不是发展本身,而是'发展'所包涵的认命、'认清状况'与接受现实。所谓的认清状况,意味着要接受过去导致贫富悬殊、基建治港、地产金融独大的那一套意识形态。长于斯生于斯的香港人,怎能够接受把过去殖民时代的不公义游戏规则,硬生地套在名为'发展'的大纛之下?"

文章说,集约型城市在西方原是解决城市过度扩张的工具,但在香港却反转过来,成了城市过度扩张的工具。究竟香港的迫与挤,是继续城市推土式发展的借口,还是打破基建霸权城市逐渐走向衰败的契机,这就看居住在香港关心城市研究的各位,有没有与主流意识形态一战的勇气。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摘编: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