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历年德语年度“恶词”知多少

Martin Muno
2019年1月20日

自1991年开始,德国一个中立的评委会每年会选出最具诋毁与挖苦性的年度“恶词”,其中有不少单词引发争议。读者朋友们认得几个?

https://p.dw.com/p/3Binx
Textmarker Highlighter Symbolbild
德语里管恶词叫做Unwort,意思就是坏的、瞎造的、毫无美感的词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D.Ebener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8年的德语年度"恶词"是"反遣返难民工业"(Anti-Abschiebe-Industrie)。评委会对此做出解释称,"反遣返难民业"讽刺的是那些向被拒难民提供法律协助,甚至企图保护具有犯罪倾向的难民并从中获利的人士。这个词汇是2018年5月基社盟联邦议会党团小组组长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所提出的。

2017年的德语年度"恶词"则是"另类事实"(alternative Fakten)。评委会解释,"另类事实"意指"虚假、具误导性的表述,意图将虚假的说法作为平息公共舆论的合法手段"。该词最早出自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顾问康维(Kellyanne Conway),她以这个词为时任特朗普新闻发言人就总统就职的观礼人数不实做出辩护。

2016年被选为年度恶词的词汇是"民族叛徒"(Volksverräter)。评委会解释,"民族叛徒"是"独裁者,特别是纳粹的常见遗产";这个词语以无差别攻击而且充满诋毁的方式指责政客,此类言语的使用阻断了严肃对话,进而扼杀社会对民主的必要讨论。

评委会为2015年选出的年度"恶词"是"大善人"(Gutmensch)。当时德国社会正因难民问题出现诸多讨论。评委解释评选结果称,该词"贬低宽容与助人为乐的精神,将其一概视为优质、愚蠢及不谙世事的行为",尤其是针对向难民提供援助者。

Deutschland Gutmensch Unwort des Jahres 2015
这里的Gutmensch可不是单纯的“好人”,而是有一定的贬义和讽刺意味图像来源: Imago/C. Ohde

"骗子媒体"(Lügenpresse)是2014年的年度恶词。"骗子媒体"在一战期间就是充满火药味的词汇,纳粹时期又被拿来诬蔑和诋毁独立媒体。德国仇外的Pegida运动也使用了"骗子媒体"一词,借此批评媒体对Pegida的目标以及示威进行"歪曲报道"。评委会指出,多数使用该词者都没有意识到"骗子媒体"这一词的语言攻击性,因此被有心人士作为恶意诋毁的手段。

2013年德语年度"恶词":"蹭福利旅游"(Sozialtourismus)。评委解释,一些政客和媒体故意使用该词,煽动针对东欧等国不受欢迎移民的反感情绪。

2013年德语年度"恶词":"天生受害者"(Opfer-Abo)。德国著名气象主播卡赫尔曼(Jörg Kachelmann)受到前女友的强奸指控,后来无罪释放。他在采访中表示,女性在社会中总是扮演"天生受害者"。评委会批评该词笼统、令人无法接受地猜疑、贬低女性,质疑女性捏造遭受性侵,实为"加害者"。

2011年德语"恶词":"土耳其烤肉谋杀"(Döner-Morde)。该词意指德国极右翼国家社会主义地下党(NSU)针对外国移民的连环谋杀事件多年来被忽视或故意忽略。评委会认为,将该案称为"土耳其烤肉谋杀"具有种族歧视色彩,以小吃(土耳其烤肉)指代来源地亦是对死者的深刻歧视。

Wort der Woche Word of the week Döner-Morde
Döner-Morde从字面来看其实是有语病的,土耳其烤肉怎么可能被“谋杀”呢?

2010年德语"恶词":"别无选择"(alternativlos)。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援助希腊时曾使用了这一词。评委会认为,"别无选择"的说法不恰当,因为它的意思是"在决策过程开始时就没有其它选择,如此一来也不需要讨论和辩论";这样的说法会加深人们对政治的厌恶。

2009年德语"恶词":"遭工会污染的企业"(betiebsrasverseucht)。评委认为,企业工会被形容地如瘟疫一般,是工会与受薪阶层间的"语言低点"。

2008年德语年度"恶词":"陷入困境的银行"(notleidende Banken)。评委会认为,这个词将世界金融危机的因果本末倒置;正是银行的财政政策引发了金融危机,造成许多经济体陷陷入困境,纳税人不得不为数十亿的信贷买单,而"肇事者"却以受害人自居。

2007年德语年度"恶词":"炉灶奖金"(Herdprämie)。这个词语被用来作为育儿津贴的同义词,意指向不使用幼儿园等托儿服务,自行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提供的津贴。该词带有贬义。

2006年德语年度"恶词":"自愿出境"(freiwillige Ausreise)。这个词语是形容申请庇护被拒的难民,在面临被遣返的威胁之前,"自愿"返回自己的故乡。评委会批评,事实上这群人根本别无选择。

2005年德语年度"恶词":"解雇生产力"(Entlassungsproduktivität)。这个经济学词汇意指通过解雇被认为是"多余的"劳动力来保持甚至是提高一个企业的生产力。评委会认为,这个词为失业现象粉饰太平,同时掩盖了未被解雇的员工其实工作量大增的事实。

2004年德语年度"恶词"又是一个源于经济学的字眼:"人力资本"(Humankapital)。评委的观点是,这个词语贬低个人的存在,只将其视为企业劳动力,而且仅以经济利益衡量人类的价值。

2003年德语年度"恶词":"肇事民族"(Tätervolk)。该词采用"集体罪责"的论点,将整个民族视为暴行的"犯罪者"。

2002年德语年度"恶词":"个人有限公司"(Ich-AG)。该词形容由一名失业者创建、借此领取补助的个体公司。评委会批评,该词汇是对个体的歧视与贬低。

Gotteskrieger
后来德语里的确很少再用Gotteskrieger,提到“圣战”恐怖分子都用Jihadist图像来源: AP

2001年德语年度"恶词":"圣战者"(Gotteskrieger)。德国语言协会的评委解释这个评选结果称,对神或宗教的信仰,不能作为战争或恐怖袭击的借口,将911恐怖袭击等行为合理化。

2000年德语年度"恶词":"国家解放区"(national befreite Zone)。评委会解释称,该词是针对被极右翼分子控制、外国人被驱赶的地区刻意美化的说法。

1999年德语年度"恶词":"附带损失"(Kollateralschaden)。北约代表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以"附带损失"来解释平民的伤亡。评委会认为,该词将"杀戮无辜者视为无关紧要的琐事"。

1998年德语年度"恶词":"合乎社会利益的早死"(sozialverträgliches Frühableben)。这是德国医师工会主席威尔玛(Karsten Vilmar)在接受访问时,针对当时政府在保健政策上的节约计划作出的批评。他的原话是:"病人们必须满足于更少的服务,我们还得考虑,(病人)这样的韧性是否能坚持下去,或是我们必须推行合乎社会利益的早死。"评委会认为,这词充满"愤世嫉俗的讽刺"。

1997年年度"恶词":"富裕的废物"(Wohlstandsmüll)。时任雀巢董事会主席毛赫(Helmut Maucher)用这个轻蔑的词语形容那些领取社会福利,不愿就业或无法工作者。

1996年德语年度"恶词":"退休人士过剩"(Rentnerschwemme)。此一具有争议性的词语指的是德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评委会认为,"退休人士过剩"的说法营造了一个"错误、引发恐慌的画面"。

Symbolbild Unwort des Jahres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95年德语年度"恶词":"津贴调整"(Diätenanpassung)。评委会指出,联邦议员用这一词汇粉饰其自行决定调高津贴的行为。

1994年德语年度"恶词":"小事一桩"(Peanuts)。这是一个源于英语口语的词汇,意思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或微不足道的金钱。当时房地产大亨施耐德(Jürgen Schneider)破产,时任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科珀(Hilmar Kopper)用"小事一桩"来形容许耐德积欠的高达5000万马克的施工帐单。虽然这笔数字只是总损失的百分之一,但却造成部分债权人面临破产。

1993年德语年度"恶词":"过度异化"(Überfremdung),表示对大量外国移民可能带来的改变感到担忧。评委会借由选出这一词汇,抨击当时一个极右翼团体反对外国移民所给出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1992年德语年度"恶词":"种族清洗"(ethnische Säuberung)。意思是在特定领土范围内,通过暴力驱逐、流放或谋杀手段除去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该词被用来描述发生在南斯拉夫战争期间的事件。

1991年首次选出的年度"恶词"是"无外国人区域"(ausländerfrei)。该词出自德国萨克森州城市霍耶斯韦达的仇外口号,当地的新纳粹分子在众目睽睽下对避难申请者及政府员工的住所扔石头和燃烧瓶,并且暴力攻击附近住户。过去纳粹政府曾经使用"无犹太人区域"(judenfrei)的口号,新纳粹故意模仿这样的用法。这个词汇对人类的藐视态度,促使德国语言协会于1991年首次在选出年度词汇的同时,也评选出年度"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