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亲聆德国管风琴 | 文化经纬 | DW | 25.12.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北京亲聆德国管风琴

没有管风琴,神圣的教堂就似乎少了份尊严。圣诞前夕,德国之声记者在北京一个教堂里亲耳聆听了从德国运到中国的管风琴演奏。

德国捐献给圣彼德堡爱乐团的巨大管风琴

德国捐献给圣彼德堡爱乐团的巨大管风琴

德国是一个音乐巨匠辈出的国度,巴赫、亨德尔、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享誉全世界。随着德中两国文化交流的密切,在频繁往返于德中两国的文化界人士中,素有乐器皇后之称的管风琴建造师-德国管风琴建造世家第6代传人-奥伯灵尔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巴赫的管风琴作品的音符在北京朝阳区基督新教教堂中飘荡的时候,该乐器的德国建造师-奥伯灵尔终于松了口气。管风琴音质准确,一切运作正常。

奥伯灵尔的中国之行始于8年前。那时,他随一支德国经济和艺术家代表团访问北京、上海、厦门和香港。在北京逗留期间,奥伯灵尔有幸受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接见,并结识了文化部的负责人。据奥伯灵尔本人说,他向中方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管风琴在教堂和大型音乐厅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告诉他们说,音乐厅和教堂里必须备有管风琴,她是欧洲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硬件。欧洲音乐可以说建立在圣歌的基础之上,而管风琴是其伴奏乐器。德国人都说,没有管风琴的音乐厅就如同一座健身房。”

奥伯灵尔的建议受到中方的积极响应。第一个定单便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今第四台管风琴的建造已在计划之中。
8年期间,奥伯灵尔已在德中之间往返了20次,宗教音乐在中国走红,以及教堂的拥挤尤其给奥伯灵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革期间,直至毛泽东去世,宗教音乐曾长期被禁止,教堂、寺院等也都被共产党称为“迷信场所”,遭到破坏。对于宗教音乐在中国的复兴,奥伯灵尔的看法是:

“圣经中要求人们要规规矩矩做人,比如不要偷东西等。我认为,人们需要一个行为准则,要有一个生活规范。如果一切都照圣经办事的话,那么就不会发生谋杀,也不会出现犯罪行为。在教堂中做礼拜,祈祷,诠释圣经是一门艺术,而音乐则可以创造出一种让人感到安静、美满、幸福的气氛。”

管风琴有许多音栓和丰富的音色,令钢琴相形见绌,管风琴所产生的效果可与管弦乐队相媲美。因此,管风琴作品-比如巴赫及亨德尔的前奏曲和赋格等依旧盛演不衰。管风琴作品在中国走红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人对这些作品都能理解吗?中国最新出版的第一张管风琴作品光碟的演奏者-德国知名管风琴演奏家梅德认为:

“在这方面,中国人还需要时间。自我从1995年在中国举办音乐会以来,我做出了许多解说和启蒙工作。在北京举办音乐会时,我会经常停下来,做一些讲解。在中国出版的第一张光碟选择的都是一些非常有名,又比较容易理解的作品。”

教堂的建筑结构,音响效果是管风琴得以全力施展的前提条件。巴赫曾就职的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就是典范杰作。中国新建教堂虽越来越多,但德国管风琴建造师奥伯灵尔对其音响效果却不大满意,原因是吸音材料使用过多。曾与德国诸多著名乐团合作,并为旅欧华人指挥家汤沐海担任过私人秘书的梅德先生则对中国管风琴教育严重滞后表示遗憾:“中国没有自己培养的管风琴乐师,目前的两位管风琴师都是在国外培养的。没有一家音乐学院开设管风琴演奏课程。”

  • 日期 25.12.2005
  • 作者 祝红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7hd3
  • 日期 25.12.2005
  • 作者 祝红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7h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