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都属于你》-作家徐星亮相法兰克福“小说工厂” | 文化经纬 | DW | 16.12.2004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剩下的都属于你》-作家徐星亮相法兰克福“小说工厂”

“你到了这块大陆灯红酒绿的尽头,在这么一个醉醺醺的黄昏里,你心里充满了寂寥,你不能再前往,你以为总会有无限的什么,会鼓舞着你去刨根问底,鼓舞着你心底里残存的对神秘的一丝渴望。现在你知道一切都是可知的,剩下的就是这些,用不着你费尽心思,剩下的就是这些,这些都属于你……”

德文版新书封面

德文版新书封面

12月14日晚间八点半,法兰克福的“小说工厂” 异常拥塞,中国作家徐星与他的德文译者伊米.施韦格(Irmy Schweiger)一同朗诵了倍受好评的新作《剩下的都属于你》。徐星曾在柏林、海德堡生活过数年,随后回国,再又赴德,如此反反复复,目前的身份是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的客座讲师。

中国没有失业者,只有待业者。这么说来,作家徐星正式从1983年起就在待业了。不过确切地说,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业游民--如果散漫的文字游戏也算是一种职业的话。

“先锋派作家”这顶帽子扣在徐星的头上是有些大了。二十多年前,他是就着全聚德烤鸭店里的香气创作了《无主题变奏》。如果徐星也是“星”,昨日星辰昨夜风也许多少是被人有些淡忘了。十年磨一剑也好,重出江湖也好,徐星说:“我就是要写不一样的小说,现在也还是这样。要么不写,要么写不一样的。我不知道我要写什么,但是我知道我决不会写什么。”

那么,《剩下的都属于你》究竟如何不一样呢?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从中国到中餐馆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都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似乎永远生活在路上:骑车漫游、西藏之旅,最后流浪到了德国,在大舅妈开的中餐馆里,用客人吃剩的菜做“五鲜汤”。

徐星自己的个人经历也够得上一部“非英雄”主义的漫游历险。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徐星的父母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年仅十岁的小徐星独自返回京城。一个弱小的孩子如何在大都市里用稚嫩的手臂开路?有了这段人生体会打底,不难理解,徐星最擅长的就是描写漂泊旅途上鸡零狗碎的尴尬事。

徐星承认,他书里的主人公不具备什么个人资源,流浪的经历也多少表明他们是倒霉蛋。他们看待事物的逻辑简单明了:1.这世界的美本来就不多;2.仅有的所谓的美已被拥有资源者控制;3.剩下的一部分还有人互相争夺,希望从中多捞到一点;4.那最后剩下的没用的东西、没用的生活就“都属于你”了。“现在你知道一切都是可知的,剩下的就是这些,用不着你费尽心思,剩下的就是这些,这些都属于你……”

作为中国第一批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1989年,徐星曾经赴西柏林艺术大学讲学,但他没有选择留在“沉闷”的德国。他说,是好奇心驱使他四处漂流,直到现在,还没有扎根落户的想法。在这一点上,他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也是因为质疑现世的一切可以预知的状态而迎向未知旅程的。

(亚思明)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