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何清涟专稿:今年在华国际投资为何下降?

何清涟2005年6月22日

今年中国引进外资数量下降,大量风险资本裹足不前,预示投资中国的狂热正在过去。旅美著名时事观察家何清涟为本网撰文分析,中国政府正在堵死风险资本的进出管道,原因只有一个:为人民币升值做准备。

https://p.dw.com/p/6orA
升值!升值!中国在为人民币升值做准备图像来源: AP


正当中国以骄人的引进外资成绩自豪时,进入中国的外资却相应有所减少。6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外资投资企业数量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均出现下降。1-5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437家,同比下降4.75%;合同外资金额649.71亿美元,同比增长14.8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3.66亿美元,同比下降0.79%。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中国引进外资的资本结构中,风险投资所占的比例不低。今年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11号文件与29号文件,对中国的风险投资流向发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外汇管理局1月24日颁布的《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被简称为“11号文件”),此文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资本外逃。但由于规定不够细化,不具有可操作性,外管局紧接着于4月8日颁布了《关于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登记及外资并购外汇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29号文”)。这两个文件在国际风险投资者看来,是一种趋严、收紧的资本政策导向,其目标都是为了增加风险投资退出的难度。

据说,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所有的项目都受到了这两个文件的冲击,处于停滞状态。业界人士认为,拥有海外资本通道、以寻找资金安全退出机制“套现”为目的的风险投资,其操作惯例为投资和退出都在境外——即“两头在外”,最终实现被投资企业的海外上市或境外并购。

据了解,国际风险投资惯用的资本运作模式为:资本注资境内母公司后,以其子公司名义在英属维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s,简称BVI)等地离岸注册控股公司,再由控股公司收购境内营运公司,然后由拥有优良资产的控股公司实现在境外上市。这类投资如果看不见出口便不会进入,而通常情况下的主要退出路径为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与收购兼并。

而现在风险资本的两条出路都已经被全完堵死,迫使风险资本裹足不前。这当然不是中国政府出台那两个文件的初衷,但引起的结果却如此,进而影响到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许多原拟上市的项目暂告搁置。

Nationalbank China Haupteingang in Peking
为迎接人民币汇率浮动,中国央行不惜阻遏投资图像来源: AP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堵死风险资本的进出管道?只有一个解释:为人民币升值做准备,不希望风险资本快进快出,趁人民币升值之机捞一笔就走。

但结合所有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即中国狂热正在过去。许多投资银行的经理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承认,全球范围内对中国上市的兴趣下降,投资基金已经转向其它市场。一些投资于实业的外商们正在撤资,仅仅只是刚开了一个头而已。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