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在中国是阴影在印度是阳光 | 经济 | DW | 09.03.200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经济

人口:在中国是阴影在印度是阳光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未来大国。可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国家却是相反的。中国和日本一样,将受到人口老化的不利影响,久而愈盛,而印度则相反。印度的发展后劲因此而更足。德国之声中文网编译如下。

印度的超级财富

印度的超级财富

日本

今天,日本人的平均年龄为41岁,高居世界前列,只比平均42岁的德国略好一些。到本世纪中间,日本人的平均年龄还要加上11岁。结果是什么呢?工作人口将从现在占日本人的三分之二下降到占日本人的一半不到。整个劳动力将减少3000万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对移民开放。但日本拒绝采取这个办法。日本政府打算自立更生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办法是通过技术革新。今天的日本工业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的自动化程度。第二个办法是提高退休年龄。2013年开始,日本要到65岁才能退休。第三个办法是促进妇女就业。日本妇女地位之低是众所周知的,妇女对男人的经济依赖程度也自然是特别的大。通过后两个办法,日本政府估计可以增加300万个工作岗位。

尽管如此,日本的老年化阴影还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将越来越严重。现在,养老院早已人满为患,而年轻的老年人照料人员越来越少。已有成千上万日本人到飞行距离两个小时的中国,进入那里的养老院,给中国创造更多的外汇。

中国

7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一家只能有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此之前,也已经实行了两个孩子的政策。这种做法虽然把人口爆炸的危险给止住了,但另一个严重问题却也产生了:在人口大繁荣的一代后紧跟着到来的将是人口大紧缩的一代。今日中国还只有7%的人处于退休年龄,但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增长到12%,到2050年时将达到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什么呢?那时将只有不到一半的中国人还处在工作年龄。

表面上看,中国的工作人口比例还远远不至于象日本这么严重。但中国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日本人在工作年龄都在为他们的晚年存款,通过养老金险、人寿险等各种形式。而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将在几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进入人生的黄昏。

现在就已经有许多中国老人依靠他们的孩子生存。由于一个孩子的政策,一个孩子将来在中国要养活父母两人再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中国副总理回良玉不久前承认:“老化问题将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政府在探索为城乡老年人解决基本养老金、生活补贴和医疗照料的体系。”

问题套着问题:国家要有能力支付社会保障,就必须保持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此,中国必须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教育和工业,从而使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遭到局限。现在中国还有足够的年轻人来赡养老年人。但是,“中国通往财富的道路也可能会急剧拐弯,返回到老年化和贫穷化中去。”

印度

印度今天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由于出生率高,这一趋势至少还能持续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龄还将只有30出头一点;70%的印度人将处于工作年龄,到2050年时,印度将比中国多2亿工作人口!

当然,问题是必须给那么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够多的工作岗位。印度并没有很充裕的时间。印度流行一个词,叫“机会之窗”。机会之窗打开了,就看你会不会利用了。印度财政部说:“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一旦国家发达了,人们就会拒绝生孩子,人口就会进入老化阶段。

印度的未来有个关键前提:全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印度至今在这方面是失败的。因此,印度主管部提出一个设想:把学校私有化。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更好地适应印度社会对学校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而目前的政府体制官僚主义之严重是众所周知的。

美国高盛投资银行估计,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机会之窗”,那么它的有利的人口发展曲线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后50年里保持5%的经济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将在30年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两个对比

从今天的国民生产总值看,德国在世界地图上很突出,中国出于中间位置,而印度在很下面。

可是,如果把出生率放上去看,德国就成了侏儒,印度成了世界超级大国。而中国呢,尽管那里实行着计划生育政策,但潜在的母亲的总人数目前还是非常庞大的。至少中国现在还不必担忧。

原作者:贝伦哈德.巴尔迟(柏林日报)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DW.COM

  • 日期 09.03.2006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85oB
  • 日期 09.03.2006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85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