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奇医生在纳粹德国救助犹太人 | 文化经纬 | DW | 30.05.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中国传奇医生在纳粹德国救助犹太人

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让人感慨。与他同时期,还有不少中国精英在二战的炮火中负笈求学。裘法祖,也是十年留德学医,海归回国成为中国的外科医学之父。德国『世界报』采访了这位如今91岁高龄的德国十字勋章获得者,也发掘出一段他在德国的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

达豪犹太人集中营也是纳粹历史最黑暗的一页

达豪犹太人集中营也是纳粹历史最黑暗的一页

年轻的中国医生裘法祖正在做手术。一名护士长跑进来,神色紧张地高呼:“地上躺着许多从集中营来的囚犯。”裘法祖当时还是巴特托尔茨备用医院的一名大夫,对集中营的事情久有所闻,但都只是私下传闻。他一听,马上让护士和助理医生带上外科器械,奔出去。

那是1945年4月底。裘一眼望到街对面:“我被眼前的惨象惊呆了。他们再也走不动了。”

91岁的裘法祖如今定居在中国内陆大城市、长江畔的武汉。他还说着一口流利的德语,且标准不带口音。他在德国待了十年,从1936年开始在慕尼黑求学,最后还当上主治医生。

当时,那个1945年的四月,街对面躺着将近有40个人,羸弱待毙,身上的集中营条纹囚服脏陋不堪。裘回忆道:“他们还在囚禁中,持枪的德国士兵包围着,吆喝他们起来。”

纳粹士兵瞪大了眼,当他们看到救护队里出现了一个黄皮肤的中国医生。裘大胆地迎上前去。“我鼓足所有勇气,把那些大兵吓唬住:他们全都感染上伤寒。让我把病人带走。”现在裘笑着引了一句中国俗语说:“初生牛犊不畏虎。当年我就象个小牛犊,天不怕地不怕的。另外,我也把自己当作一个德国的主治医生。”

Konzentrationslager Dachau 1945: Quelle: Gedenkstätte Dachau

达豪集中营

1941年裘法祖结束了博士学业和实习后,被慕尼黑市聘用。他在施瓦本担任汉斯.博伦纳教授手下的一名主治医生,每天给伤员做三到四个手术。裘很受欢迎,被病人们超乎寻常地推崇。他在巴特托尔茨甚至被叫做“中国神医”。1943年,空袭越来越厉害,工作越来越艰巨。博伦纳于是把他派到50公里外的巴特托尔茨备用医院。

其时,纳粹军官们心里也清楚大势已去,便不再为难裘法祖把那些犹太囚犯接走。他们把囚犯们从达豪的集中营驱赶出来,送上残酷的末路跋涉。6000多犹太囚犯在美国军队来临之前被赶往南面,从达豪,经施塔恩贝格、沃尔夫拉茨豪森、科尼希斯多夫和巴特托尔茨。一路上尸横遍野,最后,只有一半人熬过这条穿过上巴伐利亚的死亡之路。那些虚弱得再走不动的,往往在路边被就地处决。许多当地居民头一次看到集中营囚犯。有些居民同情他们,暗暗塞给他们牛奶和土豆。

裘法祖和几名护士,以及女医生于倍莱因、助理如厄夫帮助把囚犯们安置到地下室里。“他们看起来很糟糕。我们只给他们找来几条脏被子。我们找尽所有,给他们熬了一大锅吃的。”裘回忆道。

这个时候,裘后来的夫人也参与了救助。她叫罗妮.科尼希,后来随夫姓叫裘罗懿。到今天,他们相濡以沫了近60年。当年,罗懿中学毕业,来医院当义工。1940年时,这个慕尼黑的小护士生认识了那个腼腆的中国年轻医生裘。在纳粹嚣张的年代,一个浪漫的爱情在并不浪漫的气氛中诞生了。

“根据当时纳粹的法律,我们也不能结婚。”今天已82岁的罗懿说道。很幸运,罗懿的父母接纳了这个中国人,并视裘为自己的孩子。他们在家里悄悄地结了婚。直到战争结束后,两个年轻人才光明正大地在巴特托尔茨的小教堂举行了正式的婚礼。

裘说,第三帝国尽管与日本结成同盟,但却一直和中国保留积极的关系。他就是获得洪堡基金会支持留学德国的,每月领得150个帝国马克。他师从名门,又因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很快得到赏识和提拔。但是仍然还有一点对他也不例外:“中国医生不得给德国女子做体检。”

Gedenkfeier zur Befreiung des KZ Dachau

幸存者:往事不堪回首

“我是在二战中锤炼出来的,”裘说,“是乡愁让我最终举家迁回中国。”罗懿跟着丈夫于1946年回到中国上海,后来又带着三个孩子溯江而上,最后定居在武汉。那里,裘法祖建立了武汉大学的同济医学院,奠定了中国外科医学的第一块基石。裘法祖担任其院长,接受了来自德国的资助。自1985年以来,已经有数百名德国医学院学生来到武汉交流或实习。后来,裘法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而他在1982年时又获得海德堡大学授予的第二个名誉医学博士头衔。

他的“终生小护士”50多年来也再没离开过他,不管是在饥荒的60年代,还是惊涛骇浪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罗懿曾经默默地陪同裘法祖受罚,放下手术刀去扫厕所。“文化大革命,”裘淡淡地说,“那是唯一的一段时期,中国的厕所被真正地彻底地清洁过一遍。”而后一笑释然。

像每一个贤慧的中国妇女,罗懿为裘织了厚厚的毛衣。在裘法祖彻夜不停地写检查和自我批判时,为他点炉子取暖。当裘法祖被送到偏远的农村医疗队长年在外奔波,她自己养起了鸡,播种包菜,给孩子们补充营养。每当红卫兵一次又一次抄家,把俭朴的家掀了个底朝天。而罗懿一次又一次地,以德国人的坚韧和严谨,又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

1958年,罗懿加入了中国国籍。她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德国裔的中国人!当时的总理周恩来为她签发了入籍批准。“对我的夫人,我内心的感激…一言难尽…”裘叹道。老夫妇俩刚刚庆祝了他们的钻石婚。60年的历程,风雨与共,相濡以沫。

裘法祖是中国外科医学基本教材的重要执笔人之一,于1971年建立了中国移植医学。在他的俭朴的小居室,收藏着众多的勋章、奖章。其中,还有一枚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十字勋章。1985年德国总统冯.魏茨泽克表彰裘法祖为德中医学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且,也为这个杰出的外科医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那么多炮火下的德国人。

不过,也是这位中国医生,将许多犹太囚犯救离了死亡之旅,而这个故事在过去却鲜为人知。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DW.COM

  • 日期 30.05.2005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6hfi
  • 日期 30.05.2005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6h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