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中国人如何融入德国社会? | 文化经纬 | DW | 29.01.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专题讨论:中国人如何融入德国社会?

来德国生活苦于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市议员、企业家、中文学校校长……身兼数职的德籍华人张逸讷于1月22日在波恩为中国留学生和在德华人举行了题为" 社会融入与文化自信"的研讨会。

张逸讷在专题讨论会上

张逸讷在专题讨论会上

作为第一批中国公派留德人员之一的张逸讷把自己30多年来如何成功融入德国社会的经验浓缩在90分钟的演讲中,他认为中国人在德国基本处于一种“融而不入”的状态,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和德国人之间因为没有宗教等较大的冲突,所以基本可以相安无事的和平共处,但是真正能融入和参与到德国人生活里的中国人却为数不多。在他看来,作为个人融入德国社会主要需要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对当地社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对本族文化的自信和一定程度的优越感;入乡随俗,参与和服务社会的愿望。

融入是意愿问题

报告结束后,意犹未尽的观众竞相提问,把活动推向了另一个小高潮。不少学生朋友在钦佩之余却无奈地认为,现在的留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更大,课余时间较少,想过和他一样丰富多彩的生活,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张逸讷却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融入或介入社会,有的时候并不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是意愿上的问题,你总有时间的,少看点电视,少上点网,参加体育社团,帮忙组织,从小事做起。”

换位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张逸讷继续解释道,熟练掌握当地语言和怀有积极主动的意愿是融入的前提,当和德国人讨论"计划生育"、"西藏"等敏感话题时,除了保持冷静的头脑就是要读阅多方面资料文献,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另外,他提醒在德的各位华人:“(凡事)不能太认真,换位思考很重要,如果在他的位置上想某些事情就会很容易理解。”

作为在场的唯一德国人,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DAAD)中国部负责人阿尔贝斯(Niels Albers)对此感同身受,他也认为外国人在德国生活不要过于敏感,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举例说:“你到一个超市,买水果之前,摸一摸,碰一碰,有人不礼貌地对你说'不行',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作为一个德国人我在超市这样做的话,人家也会骂我。所以这样的事情并不总是和排外主义有关。”

融入并非同化,融入等于奉献

认为本次活动让自己受益匪浅的不仅是刚来德国的中国人,在德生活多年的华人在产生共鸣的同时,也表示收获不少:“他讲得很多东西,我们都有同感,应该要有文化自信,你在跟德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没有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底气就不足。”“融入等于奉献',我觉得他的这句话说得很对。我自己虽然来德国已有七年,刚开始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但后来慢慢发现变的目的性比较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才会做,刻意了之后才发现没有头三年在德国融入得多,所以这句话有些点醒我的作用。”

活动的另一个主办方是一个以学术和工作经验交流为主的在德组织:莱茵论坛(Rhine Academic Forum,RhAF)。他们定期举行类似的学术研讨会,对于此次专题讨论,论坛坛主李劭蔚最后总结道:“不是一味的符合和附和德国社会,一方面了解他们,另一方面还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又被德国人接受,这一点不容易做。我觉得没有道理说德国好还是中国好,既然你选择在德国生活一段时间就要好好的体会当地的文化和生活,如果等一天回国的话,也要好好地融入中国的社会。”


作者:安静

责编:叶宣

  • 日期 29.01.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106oj
  • 日期 29.01.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106o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