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冲击下的在德华文报刊 | 在线报导 | DW | 22.05.2003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非典冲击下的在德华文报刊

在德国为数众多的华文刊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不以盈利为目的,如文学性较强的“德国导报”和“莱茵通信”,另一类如“华商报”,在提供商业信息的同时兼能盈利。无论是哪一类,这些报纸和杂志都能在原本不大的华人圈子里依照自己的定位把刊物办得有声有色,从而赢得属于自己的读者群。

在德华文报刊竞争激烈

在德华文报刊竞争激烈

德国导报

创办于1989年的“德国导报”最初名为“真言报”,它曾是全德学联的不定期内部通讯,之所以取名为真言,是为了配合当时中国大陆的学生运动,着重反映海外留学生的反响。九十年代中,报纸的政治色彩渐趋淡化,继而转变成为在德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交换思想的信息性和文化娱乐性报纸,继而该名为“德国导报”。德国导报主编王凤波在谈到报纸的定位时这样说:

“德国导报是中国学生学者在德国的原创报纸,特点是自己创作,突出原创性。虽然没有任何稿酬,但因为报纸很有特色,给在这儿的留德学人学者一种感觉,即这是我们自己的报纸,所以读者很有认同感,愿意写,投稿踊跃。”

这份24版的报纸每月发行量为15000份,发行渠道除个人订阅外还包括在各个城市的火车站报亭出售以及免费寄送。德国导报每份一年20欧元的订费实在不能算高,那么导报是如何维持自身的运转的呢?

“办报的经费几乎完全靠广告收入,订费收入有限,只能占到10%左右。广告主要来源是中国人在德国办的旅行社。在非典型肺炎发生之前,广告收入与办报支出大体相当。非典发生后,旅行社这部分几乎都没有了,接下来几个月的广告收入估计也会很少。今年的后半年我们已经做好贴钱发行的准备,我们的资金大约能支撑半年。”


莱茵通信

与德国导报类似,创立于1987年的“莱茵通信”是集文学、时尚、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杂志。杂志面向整个欧洲的读者,双月刊,发行量为2600份。杂志的订费和销售额只占刊物收入的30-40%,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特别是旅游公司的广告。莱茵通信主编胡波在谈到非典对杂志的影响时说:

“如果非典的影响能够在半年到一年之内消除,那么就不会影响到刊物的生存。我们也许会降低刊物印张,从一定程度上平衡费用的支出。”

胡波认为,非典的到来迫使杂志社开始思考,如何扭转目前杂志在稍微收入一点与稍微亏损一点之间徘徊的状态。途径之一比如把广告商扩大到其它行业,不仅局限于目前的旅游领域。同时还要考虑的是,并非所有行业都愿意在跨地区的刊物上做广告,对有些只在当地运作的企业来说,比如中餐馆,当地媒体无疑更具有吸引力。

这同样也是德国导报主编王凤波思考的问题。他说,未来报纸将在挖掘德国公司招聘广告方面多做努力。因为无论从广告价格方面,还是从读者的针对性来说,华文报纸都比德国全国大报具有更多的优势。

页面 1 | 2 | 全文阅读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