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这儿没多少德国的东西了"

Daniel Heinrich2016年8月21日

巴特戈德斯贝格曾是波恩的使馆区。如今,蒙面女性和阿拉伯店铺成了当地街景。很多老居民感觉自己已非置身家乡。德国之声记者Daniel Heinrich从当地发来如下一篇报道:

https://p.dw.com/p/1Jjk4
Deutschland Burkas in Bad Godesberg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U. Baumgarten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里,在巴特戈德斯贝格( Bad Godesberg),大伙儿都认识加鲁施卡(Sabine Galuschka)。这位57岁女性在主街上开了一家小小的花店。与主顾们聊起天来,话题常会超出与生意有关的范畴。当下德国国内有关"禁止布卡(Burka)"的讨论?她叹了口气,说道,这里,过往的人(意指阿拉伯女性)都蒙面,这可让人不好受。她指出,我们可不会蒙面上街的呀。她忧心忡忡,说道,她很想知道,面纱后面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其实,在巴特戈德斯贝格,并非"所有的人"都蒙面。在一个温暖的周日,若在内城溜达,你看到的倒是对比鲜明的情景:既有穿着紧身裤和时髦短裤的年轻女子,又有戴头巾的成群女性,其中一些人裹着尼卡布(Niqab),一种只露眼睛的全身罩袍。不过,穿布卡(Burka)-一种将全身遮得严严实实的阿拉伯罩袍-的女性则远近都见不着。

Deutschland Bad Godesberg Innenstadt Reportage Burka
加鲁施卡(左)在自己的花店里图像来源: DW/D. Heinrich

右翼

一名拎着满满当当购物袋的女行人停了下来。她说道,对这里的阿拉伯女性她并无不良印象,她们当中的大多数对她都挺友好,一些人还打招呼,但她觉得,她们不愿露出自己的脸,这有点可惜。这时,她欲言又止。显然,她费着心,注意不要一不留神脱口而出,说了错话。她表示,蒙面这种事情可能属于她们的文化,可能不是有意要惹恼德国人。不过,她补充道,既然是到了别的国家,就该入乡随俗,否则,就不该到这里来。

她不愿说出自己的名字,也拒绝给她拍照。在巴特戈德斯贝格,很多人回避对"禁止布卡"、"难民问题讨论"这样的议题表示自己的态度。他们表示,尤其担心自己会被归类到"右翼"。不过,在波恩的这个区,很多谣传仍在私底下不胫而走,例如,传说有那么一些"代理人",专为阿拉伯商人购买住宅;另有传说称,"那些阿拉伯人"每平方米可以出价20欧元。一位中年男子愤愤然,说道,这可是一种双重道德,一方面,大家都愿意要阿拉伯人的钱,但另一方面,大家又都不喜欢钱后面的人。此人也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不愿正对着麦克风说话。

Deutschland Burkas in Bad Godesberg
夏日,在巴特戈德斯贝格街上,西方女性的夏季穿着与阿拉伯一女士的蒙面服装对照鲜明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U. Baumgarten

与阿拉伯商人们交谈的企图统统失败。他们的回答十分简短,千篇一律,都是"不想惹麻烦"。要想同一名蒙面女性或她的陪伴者谈上话,更是不可能。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一看到麦克风,当事人便立刻把手遮到脸前,目光同时急速闪开。

"到处是水烟吧"

返回加鲁施卡的花店。倒真有一名女顾客,愿意聊天。她叫拉万(Simone Lavan),今年50岁,正溜狗在外。她不让照相。她觉得,禁止布卡实属多余,因为,这不解决问题。她认为,真正的问题是在别的地方。她指出,她每天都能经历到阿拉伯男人对女性的偏见。走进这里的任何一家阿拉伯咖啡店,你就会体验到这一点。作为女性,你马上就会感觉到男士们的斜视目光。她说,她虽并不会由此感到害怕,但想到自己是在自己的国家,却被这样对待,当然十分不快。

Deutschland Reportage Burka
巴特戈德斯贝格一德国超市的一块牌子图像来源: DW/D. Heinrich

比政治争论更让她不安的还是街景的变化。不久前,硕果仅存的"典型的"巴特戈德斯贝格餐馆中的一家不得不关闭。她告说,现在,到处是水烟吧,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那种腻甜味儿。说到这时,拉万女士露出了某种绝望感。她表示,在这里不再有多少德国的或意大利的东西了,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阿拉伯字。

"到处"、"所有"-正如蒙面一样,一概而论,不分青红皂白,在这里也不合适。不过,在回程路上,再看一眼一德国大超市连锁店在当地一家分店,便发现了:除德文和英文外,各种商品的价牌上也都注写了阿拉伯文。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