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调查:德国企业对华“去风险”成效可圈可点

2024年4月12日

根据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新发布的调研报告,在家具和汽车制造领域,德国企业降低对中国依赖度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而相比之下,化工产业不仅没有做到“去风险”,反而还更加依赖于从中国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

https://p.dw.com/p/4egrp
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货运枢纽
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货运枢纽图像来源: Maja Hitij/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去风险”是近年来有关德中经济关系的讨论中最多被提及的关键词。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使得德国经济对于中国的依赖性也成为审视对象。根据德国ifo经济研究所的一项最新调查研究,在某些工业领域,“去风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该研究所今年2月对企业进行的代表性问卷调查显示,在工业和贸易领域仍然依赖中国原材料和商品的德国企业比例已经分别降低至不到40%。这一比例比上一次进行该调查时——也就是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前不久——有了明显下降。

其中“去风险”成效最为显著的是家具制造和汽车制造业,这两个行业中依赖于来自中国的重要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的企业比例分别降低了29个和17个百分点。

背景阅读:专访 “去风险”是为“黑天鹅”未雨绸缪

相比之下,德国化工产业不仅没有“去风险”,反而对中国更加依赖了——该领域46%的受访企业表示依赖于中国的供货,比2022年调查时还提高了5个百分点。几天前德国另一大知名经研机构——位于科隆的IW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在化工和电子产品领域,德国企业未能降低对于中国的依赖性。

供应链多元化和政治风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德国企业在中国设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并且从这些生产基地获取重要的中间产品,这些企业所占的比例与2022年相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全球化时代结束了吗?

此外,与ifo研究所在俄乌战争爆发前夕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相比,未来希望继续减少从中国进口的企业所占比例也有所下降。在工业和贸易领域,目前有这种想法的企业占了不到40%。

该报告指出,在这一背景之下,欧洲以外可以取代中国的供货地区越来越受重视,而相比之下德国本土或者欧洲内部的替代选项却较少被纳入考虑。

除了普遍的供货渠道多元化趋势之外,政治不确定性的增加也成为企业计划减少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有41%的受访企业将政治因素列为减少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经升至65%。

ifo研究所的这份报告最后总结指出,对于许多德国企业来说,供应链条的多元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的是,德国工业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是促使德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德国政府如果要推动贸易多元化的进程,必须要将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关注视野。
 

(ifo经济研究所)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