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集(10月第10辑)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09.10.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读者来函集(10月第10辑)

最近的读者来函越来越多,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对王丹的观点,对中国是否封锁信息,对毛泽东的评价,中日东海之争等是这一周来的读者关注焦点。邵佳一也再次引起了球迷们的关注。这批来函分成6辑(10月第7至12辑)。

病从口出

病从口出

自由民主

Exorcist

民主理念在全球渐入人心

是否同意,事实已然如此!中国人没有能力改变,也不希望改变现实,如果奉行只要生活好不论谁执政的理念,那么民主将是虚幻和不可能实现的神话在中国。民主不是中国人民的所向,目前的中国人不可能推行它,而需要寄托在后面几代后的中国人身上。而让人恐惧的是,全人类为民主奋斗的几百年得来不易的结果,如果不会毁灭在中国强大后的阴影里,就是最万幸的事情。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必会影响全世界的取向。这是隐患,而很多国家为了金钱可以屈从,比如德国法国。这样民主典范的国家,公然支持不民主制度,那么他们除了得到钱,长远的影响呢?如果,这样成为习惯,人们越来越忽视不民主国家里如北朝鲜之类国家的人权,那么今天所谓没有人权的国家,将会变成全世界人权的丧失。这是最可怕的。人们到底是要权利还是

屈服于眼前那些金钱?而不民主,也绝对不会有更多的钱,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切!中国人不明白权利的重要,他们可以为钱出卖一切,一切争取权利的力量几乎都被判定为反华和反党,对于这些所谓的破坏繁荣稳定、威胁公民更好生活权利的行为或言语,被全中国人唾弃。中国就这样下去吧,好了则好,不好全世界人都要垫背。看看世界的漠视!

………………………………

song wr

民主理念在全球渐入人心

呵呵~~~笑死我了~

一副公允的嘴脸

其实还是意识形态在做怪

不过我很庆幸我生活在不民主的中国而不是民主的印度

我不用象印度人那样夏天有被热死的危险,也不用象印度人随便搭个草蓬过日子。

………………………………

Meng Guizeng

民主理念在全球渐入人心

决大多数中国人渴望民主,至少已经懂得了独裁不是好事!我认为目前中国至少应该在乡(镇)一级进行民主选举,让人民有更多的发言权。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奢望而已,因为人民一旦从选举中体会到了好处,以后的行动将如雪崩一样狂暴!就象现在的改革开放,已经深入人心,不可遏止!当权者是害怕看到这种情况的,他们都心知肚明,害怕民主,怕的要死!

………………………………

刘波

“西方”与“东方”=“民主”与“集中”

朋友们:你们好!

 现在,我就“民主”与“集中”的问题做以如下发言:

  一、从根本上说,我们这个世界乃是由“矛”与“盾”而构成的,如果讲客观事实的话那么矛盾就是客观事实之最,在这个世界中除了“矛”与“盾”外找不出任何存在形式。

  二、由此,这个世界就是由东方与西方而构成的,整个人类文明也就是由东方与西方文明而构成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一文中就曾明确地讲过这样的意思:“自从人类有历史以来,共形了四个文化体系:一、中国文化;二、印度文化;三、从古代希伯来经过古代埃及、巴比伦以至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闪族文化;四、肇端于古代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这四个文化体系又可以划分为两大文化体系: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前三者属于东方文化,第四个属于西方文化。”

  三、由此,在人类社会中也就只有“民主”与“集中”这两种存在形式,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民主”与“集中”必然然是同时存在的,这是由客观世界的矛盾法则所决定的,这也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事实。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只有“民主”而没有“集中”,就如同不可能只有夏天而没有冬天一样。无论是在文化、社会、制度等中你都找不出除“民主”与“集中”之外的任何存在形式。不错,这个世界上也还有个“民主集中制”一说,但那绝不是50%加50%的平分秋色、二元并列而是区分主次、有主有次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决定着矛盾的性质。

  四、是上天将“民主”的种子播撒在西方的土壤中而将“集中”的种子播撒在东方的土壤中的,这已是个无法更改的事实了。那么,“民主”的种子只能是在西方的土壤上生根开花,东方的土壤则必须依靠“集中”之犁来耕耘――这就如同“咖啡”的种子只能是在南方的土壤上开花,“松柏”的种子则只能是在北方的土壤上茁壮成长一样;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产生不了华盛顿、邱吉尔,在西方的土壤中也产生不了毛泽东、邓小平。整个国际关系的核心就是东方与西方的关系、进而也就是“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这是西方和东方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五、事实上,“民主”与“集中”这两者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就如同“面包”与“米饭”、“小洋楼”与“四合院”、“西服”与“唐装”等 一样,在这两者之间是不能讨论正确与错误的,因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事实上,“民主”也好“集中”也罢,这两者说到底都不过是手段而已、都是为目的而服务的手段;事实上,“民主”与“集中”这两种手段都是人类文明的孵化器,只不过是各具功能、各有利弊而已――

  “民主”以个体为本,其优势是有利于人的个性之发展、进而有利于“探索发明”――凡是通过个体研究而发明的东西都出自于民主社会(至少是绝大多数);

  “集中”以整体为本、其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进而有利于办成“大事”――“长城”、“运河”、“金字塔”等熠熠生辉、空前绝后的人类文明瑰宝都出自于集中社会。

  在“民主”制度下生活个人的重大失误不可能导致全局性的灾难;但在“民主”制度下生活个人的英明正确也难以形成“歩调一致”的强大合力;

  在“集中”制度下生活个人的重大失误可能会导致全局性的灾难;但在“集中”制度下生活个人的英明正确则能形成“歩调一致”的强大合力。

  …………

  ――任何东西都是一物两体、有得有失的,甘蔗没有两头甜。

  六、在今天:“民主”与“集中”必须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和平共处。试图消灭“集中”而建立“民主”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试图将“民主”制度推行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也许主观愿望非常好,但其客观结果肯定是灾难性的。如果真是那样做的话,在西方与东方之间必然会产生摩擦(包括贸易、人权、政治、甚至军事上的摩擦),在这个地球村中断不会有的真正和平。因为“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冲突乃是两种不同文明的冲突,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乃是人类的一切冲突之最、之源。

  七、遗憾的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就是不懂这个道理,这不是无知大概就是偏见!他们的世界战略之核心就是要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其重点就是针对中国、俄罗斯、中东)、就是试图消灭“集中”而建立起“民主”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就是试图将西方式的“民主”强加给所有的国家。西方(特别是美国)这样做的主观意图也许是好的,但这样做所造成的结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当年巴列维在伊朗搞的亲西方的“现代化”已经同他一起走进了坟墓;

  打倒了米洛舍维奇后科索沃的民族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推翻了“塔利班”后阿富汗并没有真正进入伊甸园;

  活捉了萨达姆后伊拉克的局势则是更糟糕……。

  八、已故的尼克松先生虽是个坚定的反共、反社会主义者但通过自己丰富的政治阅历却清醒地看出了这一点:“美国在同世界各国相处时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倾向于用西方民主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国家的政府,用西欧的标准去衡量各国的文化。......我们可以不喜欢独裁或统治,但是对许多国家来说,在目前阶段尚无其它切合实际的抉择。倘若明天早上就在沙特阿拉伯或埃及实行民主政府,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坚持把对我们行之有效的结构强加于欠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是没有好处的。明知实质上末必可能,却偏要坚持民主政体的种种形式,那是自欺欺人的伪善。我们要学会少管闲事。”(见尼克松所著>一书中文版394-395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大政治家也!

  九、和平共处的前提则是相互了解和沟通。显然,西方与东方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核心内容就应该是在“民主”与“集中”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不了解“民主”就不能真正了解西方,不了解“集中”就不能真正了解东方,这是西方和东方互相了解的关键之处。

  十、也许西方朋友们不喜欢“集中”,但需要了解它、了解它起码是没有坏处的。因为问题的关键还不仅在于“民主”与“集中”的同时存在,问题的关键也还在于事物的变化 (运动)。今天“民主”是人类社会的主流,明天“集中”必然是人类社会的主流,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这就如同夏天与冬天乃是轮流交替地成为天气的主流一样。

发言完毕。欢迎朋友们讨论、批评。

………………………………………

otto

民主

“位于前列的国家还有智利、博茨瓦纳、斯洛文尼亚和台湾”

台湾不是国家!!!!

这点常识都没有,还做什么调查研究。

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结果十分的荒谬!

………………………………

帝国主义掘墓人

又见“民主”招魂幡

又见到贵报在险要的地方大谈特谈所谓“民主”了,还若有气势地挤出几位先进标兵掩人耳目,转而开始满口喷血地攻击帝国主义一贯的那几个假想敌,我忍不住要问贵报一句,是否美帝国主义者的同路人无论如何伤天害理都有一张“民主”的赎罪券保护伞,而不合美帝国主义利益的国家无论取得什么样的进步都要接受贵报及贵报背后的帝国主义宣传体系的抹黑和攻击?

“民主,民主,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

读者来函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http://www.dw-world.de

DW.COM

  • 日期 09.10.2005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7HPv
  • 日期 09.10.2005
  • 作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7H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