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谋杀”是否无罪-联邦法庭作出判决 | 在线报导 | DW | 30.08.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荣誉谋杀”是否无罪-联邦法庭作出判决

23岁的德籍土耳其女子哈图•叙吕库被谋杀案又将引起新一轮的讨论。德国联邦法院本周二推翻了2006年4月对哈图两名兄长木图禄和阿尔帕斯兰的无罪判决,他们将再次因共同谋杀罪受到审判。2005年2月,这两人与弟弟阿罕一起杀害了哈图•叙吕库,他们认为,哈图西方式的生活损害了家族的荣誉。阿罕被判9年零3个月少管监禁。德国之声记者发来如下关于“荣誉谋杀”的背景报导。

“荣誉谋杀”的受害者土耳其女子哈图•叙吕库之墓

“荣誉谋杀”的受害者土耳其女子哈图•叙吕库之墓

联邦法院认为,宣判木图禄和阿尔帕斯兰无罪时并没有考虑到足够的证据。德国一个妇女保护组织三年来一直努力告诉人们,世界上存在着这种所谓“荣誉谋杀”的家庭暴力。女性由于违反传统,失去贞操或者遭到强暴,便被父兄、叔伯或者丈夫杀害,这些男性认为,受害者的行为令家族蒙羞。而在很多国家凶手可以逍遥法外或者受到宽大处理。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全球每年有14个国家的大约5千名女性因“荣誉”问题而遭到杀害。有关详情请听Monika Hoegen发来的背景报道。

一名16岁少女遭到堂兄强暴,她的叔父为了挽回家族荣誉杀害了这名少女。一名妇女遭到强暴并怀孕后,在大街上被兄弟先是用剑刺伤,之后又用石块砸死。拒绝与陌生老年男子结婚的年轻女子或是想过现代化生活,例如穿摩登服装的女性也会被处死。来自约旦的拉纳·侯赛因讲述的这些案例并非发生在黑暗的旧社会,而是发生在21世纪。13年来,身为记者的拉纳·侯赛因一直在搜集约旦发生的“荣誉谋杀”案例,并将其刊登在该国最大的报纸之一“约旦时报”上。为此,她多次受到恐吓。

不过拉纳·侯赛因并没有放弃,她还在社会上掀起了激烈的讨论。拉纳·侯赛因还表示,“荣誉谋杀”并非只发生在阿拉伯世界: “我认为,荣誉谋杀是一个国际问题。也许这在其他国家有另外的名称,例如“激情犯罪”。我听说其它国家也有这样的犯罪行为,其他国家也有人打着“荣誉”的旗号进行谋杀。因此我认为,这不仅是阿拉伯或者穆斯林世界的现象。因为在约旦我也碰到过很多基督教妇女因荣誉问题而遭到谋杀的案例。”

德国一个名为“女性的土地”的妇女保护组织也同意拉纳·侯赛因的看法。该组织的负责人之一马里亚·伯默克表示,“荣誉谋杀”在世界上的广泛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是巴基斯坦、约旦和土耳其。但是除了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国家,例如巴西、厄瓜多尔、印度等国也会发生类似案件。”

在德国,移民也会遇到类似问题,父母以传统的名义阻止年轻女性过自主、自由的生活。例如来自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家庭的乌里卡于2003年在德国南部一座城市被亲生父亲杀害,当时乌里卡只有16岁,父亲的理由是乌里卡的生活方式过于放纵。到目前为止,人们并不知道德国到底发生了多少起“荣誉谋杀”, “我们对此知之甚少,因为这里的移民很少寻求帮助。她们总是忍耐很久才到外面求助。她们经常对自己的权利也并不清楚。另外,那些刚到德国不久的移民也因为语言问题而无法向援助机构求救。”

妇女组织“女性的土地”认为,迄今为止德国还缺乏合适的咨询机构以及受到良好培训的专业人员。公众对于这一话题也缺乏敏感度。想要找到凶手就更加困难,因为受害女性的家庭成员经常也是极端主义教育下的牺牲品, “基本上在幼儿园以及中学里,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就应该与家长进行谈话,进行跨文化交流。我认为,通过学校,人们最容易接触到那些家庭。我必须说,年轻女性特别容易成为“荣誉谋杀”的受害者。她们常常只有15岁或者16岁。她们也有可能遇到强制婚姻。”

在很多国家,例如巴基斯坦、摩洛哥、埃及、黎巴嫩或者约旦,“荣誉谋杀”的凶手可以逍遥法外或者得到宽大处理。就连秘鲁、委内瑞拉或者阿根廷,也可以找到对“荣誉谋杀”的凶手有利的法律条文。妇女组织“女性的土地”还指责说,德国的法官对于“荣誉谋杀”的凶手也过于宽容。凶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有时会得到较轻的判决。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文化或宗教为谋杀女性的行为辩护,就连伊斯兰教也是一样。伯默克说: “古兰经里没有任何字句写着,男人有权为了维护“荣誉”而杀害自己的妻子或者姐妹。”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日期 30.08.2007
  • 作者 Monika Hoegen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BZcV
  • 日期 30.08.2007
  • 作者 Monika Hoegen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BZ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