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荒诞剧之父贝克特的百年路

2006年4月13日

他的出生是戏剧的一幕。耶酥受难日预言其戏剧人生:看生命赤条条来去,痛苦起步,失望延续,死亡落幕。人不过是垃圾桶里的废物,红尘里的飞土。

https://p.dw.com/p/8GLF
诺贝尔奖章

某传记家猜测,贝克特5月13日来到人世。只不过他自己提前到4月13日,因为这天是耶酥受难节,因为痛苦与死亡同贝克特的作品如影随形。

贝克特出生于都柏林一个富裕的企业主家庭。在天主教盛行的爱尔兰,信奉新教的这家人颇有些异类感。大学期间贝克特主修法语和文学,同时对运动极为痴迷。他的投球技术当时在校队无人能出其右,甚至于如今还能找到成绩记录。

1928年他前往巴黎,很快便一头扎入爱尔兰流亡文人的聚集圈。那几年,他常拜访嫁给德国卡塞尔一位古董商的姑姑,表妹佩琪是他心头的秘密。后来虽姻缘不成,却让他养成了学德语的习惯。以至多年后,他还能轻松地和德国演员同台演出,对自己的著作倒背如流。

贝克特尝试发表散文,可惜知音甚少。1937年他决定扎根巴黎。德国国防军侵入后,替法国人充当信使成为他的使命,为此他在法国南部藏了三年。这段时间,除了暗地协助破坏德军的军事设施,他开始写小说‘瓦特’。权力和统治是他表达的核心,情节和角色这些传统的文学创作因素退隐起来,小说艰深得像块难啃的骨头。

此后,他改用法语写作。也许听来令人难以置信,‘等待戈多’这部作品曾受出版商一致的冷眼相看。但是1953年在巴黎一小型剧院首演后,即大获成功而被搬上大舞台。这幕关于流浪汉的悲喜剧,为之后的‘终局’,‘美好的日子’等一系列作品的成功铺平了道路。很快,他就作为导演和广播剧作家大放异彩。1969年,他凭该剧作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的作品映照出一代人不同寻常的经历,从世界大战到种族屠杀到原子弹爆炸。他的笔下,人只剩孤伶伶的个体,无牵无挂。有眼前的存在,无梦想的彼岸。痛苦是他的起点,仇恨和失望充塞,而死亡又不可阻止地将他等待。贝克特将怀疑植入滑稽剧中,以喜剧来展现内心深刻的无望,他的戏剧于是具备了“小丑性”。晚期作品里,他日益抽除表演手段,比如剧作‘呼吸’里,你见不着演员,听不到语言。只有光线,废物堆积的舞台和妇女分娩时的叫喊录音。

对于自己的作品,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没什么好解释的”。这位灰暗世界的预言家是个无神论者,却拥有多国语言的圣经,并常常让自己沉浸其中。朋友们说,他受过良好教育,细心并且乐于助人,是个值得爱的人。

贝克特工作到老。除了表演,他为电视台工作,写诗歌,写小说不曾间断。著名作家Valcav Havel,英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Harold Pinter 和奥地利喜剧家 Thomas Bernhard都受到过他的影响。1989年12月22日,在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苏珊娜去世后不久,他也与世长辞,两人被合葬在巴黎的名人公墓。人们相信,他在另一个世界仍吟咏着诗歌。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