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Martin Walsers "Ein liebender Mann"

Knut Cordsen 2008年3月23日

1998年"法兰克福书业和平奖"得主-现年80岁的马丁.瓦尔泽,自出版"惊惧的花朵"和"爱情一瞬间"两本小说后,对叙述"耄耋男人爱恋年轻姑娘"的故事,情有独钟。若不是瓦尔泽善于辞藻运用,以自嘲的笔触布局文章,"老少恋"是个极易导致尴尬的话题。而他的最新著作"恋爱的男人"显然已将这一题材掌握得炉火纯青,赢得书评家如潮的好评。

https://p.dw.com/p/DQez
马丁.瓦尔泽新作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小说的主人公是就德国大名鼎鼎的全才人物-歌德:高龄73的歌德与19岁少女乌莉克一见钟情的那段韵事,成了瓦尔泽小说的题材。

"老年"真是件绝妙好事,这时你能写出年轻人写不出来的东西。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所以每个年龄层写作的方法和内容也不一样,否则人生不是白活了吗?

敢写一本以德国人文科学代表人物-歌德为主人公的小说,肯定需要点属于年长者的洒脱吧!曾因赞颂歌德魅力而写出隽永睿智散文作品的瓦尔泽,这次又成功地完成一部伟大的"老人文学"作品。瓦尔泽这样说道:“歌德全身赤裸地站在镜子前面。我敢打赌,他对自己的身材非常有信心,就像我在书中描写的那样:赤裸裸地站在镜子前,观赏着自己虽已老化,但并不难看的身体。”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肖像图像来源: AP

瓦尔泽在"恋爱的男人"中,描述老年的歌德邂逅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心爱的恋人-年轻的乌莉克,称她是使他"枯木回春"的"生命之泉"。歌德在著名的诗集"玛丽恩巴德哀歌"中,记载了与乌莉克的这段情缘。瓦尔泽指出:“‘玛丽恩巴德哀歌’可以称得上是德语情诗的登峰造极之作。如果其中没有‘爱’的成份,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这就是我求之不得的创作灵感:把歌德苦中有乐,乐中有苦的‘爱’的愉悦和苦恼,呈现在读者眼前。”

瓦尔泽以翔实、诙谐的写作手法,如实叙述了歌德再次动情恋爱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智慧又十分写实的作品:乌莉克俏皮地跟伟大的"诗人阁下"顶嘴,嘲笑他遣词用句的一板一眼和"权威性的"语气。被乌莉克整得哭笑不得的歌德,则显得有些狼狈。瓦尔泽眼中那个微不足道的"花边新闻"人物乌莉克,在他的笔下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瓦尔泽说:“一个世俗的题材,一种想象力,经常就能使我产生写作灵感。当我描写乌莉克的时候,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位我从未谋面的女士-年轻时代的奥地利著名女演员-罗密.施奈德。”

Charlotte Buff und Goethe, Kalenderblatt
歌德与女友夏绿蒂·布芙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

瓦尔泽作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例如在小说里杜撰歌德写给乌莉克的情书。而据说,这些情书被乌莉克在临终前不久全部烧毁。“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并不敏感,我没有忌讳大师或害怕失真的问题。歌德给乌莉克写情书,是我这本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

书中情节一再透露出瓦尔泽自我嘲讽式的隐喻。最近不少女书评家将瓦尔泽称为"老人色情文学"作家。现在他又把歌德描写成一名"老色迷",这显示出,瓦尔泽是位善于以幽默文笔影射人、事、物的作家。总之,小说结尾部份的一个不太文雅的用词,为瓦尔泽带来了一批愤怒女读者的抗议信。“例如一名女士这样写道:瓦尔泽先生,非得提‘那个东西’不可吗?另一位女士说,你再这么写,我们就不看你的书了。于是我想,这些读者都住在哪儿?什么家庭背景?我完全不理解她们的反应。歌德时代的文化背景至今有专家研究,其中最最多的是对歌德文学作品的研究。"那个部分"被称作"Iste","那个东西",是拉丁文,并无不妥啊!

这本杰出的著作反映出了"写作"就是"自我的提升",也探讨了如何恰如其份地理解歌德,以及用适当的语气"写歌德"。“必须先找到合适的‘语气’,再落实到书面上。‘语气’对了就可以落笔了。那么到哪儿去找‘语气’呢?我告诉你吧,它来自‘爱’。没有‘爱’你什么也写不出来。如果我不爱戴歌德我不可能这样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