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非常了不起” | 在线报导 | DW | 24.01.200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看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非常了不起”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5年保持2位数增长,2007年,经济发展速度更高达11.4%,创下13年来的最高纪录。中国外贸和外汇储备的发展也极强劲,已超出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虽然2007年估计中国经济总量还没有超过德国,但中国统计局长对记者们说了两个“非常了不起”。这两个“非常了不起”说明了什么呢?中国的报导中为什么要“省略”它们呢?德国之声记者在德广联驻中国记者发回的报导基础上略作分析。

中国电视台在上海南京路拍摄

中国电视台在上海南京路拍摄

德广联记者报导:两个非常了不起

中国2007年的经济增长达到了11.4%,与此同时,第四季度的经济发展略有降温。中国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北京记者会上以骄傲的语调公布了相关数字。他说,中国平稳快速的发展持续了5年,5年平均增长数字达到10.6%,“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年度之间的波幅不超过一个百分点,这也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谢伏瞻认为,去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小幅下降标志着中国政府多年来抑制经济增长的努力首次获得了成功。

除了防止经济过热,中国还必须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多年来通货膨胀首次让中国人感到担忧。2007年夏年,以猪肉为首的食品价格大幅上升。其结果是消费价格指数增加了4.8%,创下10年来的最高纪录。为此,中国央行去年将基准利率提高了6倍,并要求信贷机构减少贷款发放。2008年中国还会实行更加紧缩的货币政策。谢伏瞻表示:”消费的比重还偏小。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投资拉动。内外结构中,我们经济的增长对外需的依赖还比较强劲。我们需要更多地通过国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很大程度是由于食品价格的增长。谢伏瞻认为,中国价格的上涨也是全球趋势的一种反映,而中国政府的价格干预措施很快会收到成效。在回答中国能否在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时,谢伏瞻表示:”我估算至少2007年还不会。因为汇率的变化。“”强调一下,无论中国是排第三还是排第四,这都不重要。中国经济的总量即使排在了德国之前,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比较低。“

谢伏瞻也强调,他对于中国经济在奥运年继续强劲增长持乐观态度。德国工商会驻上海代表处的爱娃·施温哈默尔也持同样的观点。她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会使德国企业获益。(上述报导-含谢伏瞻讲话原声-可点击下面的音频链接收听)

德国媒体报导的中国对外经济数字

德国媒体在惊呼中国经济增长再次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同时,更重视中国外贸的发展。据emfis网报导,中国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2173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23.5%,增幅比上年降低了0.3%。其中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增长了25.7%,比上年增幅减了1.5%。进口达9558亿美元,增长了20.8%,比上年增加了0.8%的增长率。尽管如此,2007年中国的外贸顺差仍然高达2622亿美元,比2006年的顺差增加了847亿。

2007年,外国在中国的投资额达826.6亿美元,比2006年增了13.8%。中国外汇储备2007年底达15200亿美元,比2006年底激增了43.3%。

德国各媒体的报导中,普遍突出中国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出口伙伴这件事:据日本财政部通报,2007年日本输往中国(含香港)的商品总值达174000亿日元(合1080亿欧元),而输入美国的商品总值则减少了0.2%,达169000亿日元(合1050亿欧元),因此,中国首次成了日本最大出口伙伴。

两个非常了不起和相关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骄傲地”说了两个“非常了不起”,但中国报导时(见新华社相关报导)却给“省略”掉了。就此,德国之声记者分析如下。

首先要看到一点:中国取代了美国的世界景气火车头地位。其实,谢伏瞻说“非常了不起”,似乎是一种情不自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德国媒体的报导标题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惊呼(惊呼中国再次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只有法新社的报导标题叫“尽管增长了,中国仍拉在德国后面”。德国“证券市场在线”网站说:“占压倒多数的国民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今年将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景气火车头”。

这是一个重大转折。中国在此之前一般被认为是最有力度的发展市场,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景气火车头,是今年的事,也可以说是刚刚、已经开始发生的事情。新年伊始,世界股市剧烈动荡,美国面临经济衰退,中国的稳定作用已经被全世界看好,并已经显示出来。世界经济没有因此而动荡到深渊里去,就是一个明证。因此,谢伏瞻说“非常了不起”,中国官方大可不必紧张。日前有报导说,广东省委副书记喝断官员的讲话说:不要讲官话了。这是个好事。中国官员们说话要反复掂量,瞻前顾后,坏话不敢说,好话也不敢说足的现象应该结束了。是“了不起”,就是“了不起”,是“崛起”就是“崛起”(这话也是前一阵不敢说,不让说的),这些都是世界公认的。

其次:中国已经默认了两位数的增长。当然了,说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非常了不起”,也表明了一点:中国实际上已经默认了,甚至内心盼望着两位数的增长能够保持,对经济过热的危险已经不那么紧张了。可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在中国也是一件“摸着石子过河”的事情。在朱镕基时代,坚决地要把速度降到8%左右,尽管没有完全做到,但也差不太多。专家们普遍担心,过快的增长会通过能源、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瓶颈导致经济崩溃。但最近5年,连续过10%,虽然不断出现能源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的问题,但在基础设施也在飞快发展、能源采购大步国际化的情况下,似乎总能有惊无险,化险为夷。于是,这种担心化为了一种新的认识。

谢伏瞻说,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为10.2%。作为预期,就已经在两位数,这似乎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当然,谢伏瞻也说了要防止过热的话,但并没有说速度一定要降到一位数。他说: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也就是说,现在还只是“偏快”,而没有“过热”。而且他指出,2007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降了下来。德国“证券市场在线”也持类似的看法:“我们的估计: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价格上涨的强势得到缓解,是一个好信号,因为中国过热的危险减轻了。世界景气的软化对中国经济完全可能是个积极事件,因为通过出口需求的降低,它可以为政府所希望的景气软着陆作出贡献。但风险仍然存在着。”

第三:几大风险领域绝不可忽视。谢伏瞻突出强调了“价格上涨压力”的问题。新华社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的话说:“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物价上涨较快。”又引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话说,通胀是当前全球的普遍现象,“中国仍然低于平均水平”。引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话说,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总体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从2007年数字看,全年通胀率是4.8%,最后两个月从6.9%的基础上开始往下走。跟经济增长率相比,这个通胀率确实不高,甚至6.9%也不高,说是“高增长低通胀”也还勉强说得过去。但这个问题的社会敏感度却不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所可以相比的。已有中国国内媒体报导了广州有人高叫“价格涨得太高了”而跳楼自杀的事。还有股市的起伏与此也相似。这些都与许多老百姓息息相关。也有人拍摄了绝望的股民(报导中是这样说的)站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顶上要自杀的连续镜头。这几个领域能否在年内得到控制与引导,对中国的社会安定是很重要的,当然也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四:经济总量超越德国推迟一年。谢伏瞻说,据他个人估算,中国经济总量2007年还不会超过德国。法新社比较了一下:中国公布的2007年经济总量是24万7千亿元,合约2万3300亿欧元;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德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是2万4200亿欧元。

按中国今年官方的估计增长值10.2%计,中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万5700亿欧元;德国按政府预测增长值1.7%计,将达到2万4600亿欧元。看来,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超出德国已几乎无可怀疑。

第五:汇率、顺差、外汇储备三个不好办。谢伏瞻简单地“拖”了一句,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没超过德国是“由于汇率原因”。2007年,中国对美元汇率看上去涨了不少,但欧元同样强劲。最近有个海外华文媒体比较了一下,发现2005年至今,中国人民币对澳大利亚元、英镑、欧元等西方主要货币都“不升反降”,只对美元涨了。这个发现是很有启发的。其实,欧元区的人也有两种说法,有说欧元太强的,有说美元太弱的。反过头来看,中国只对美元涨,对其它主要外汇都没涨,说明中国实际上只是落实了货币一揽子计划。你可以说它是“忽悠”世界人民,但也可以解释成:人民币本来也可以坚持跟美元独家挂靠的呀?不也是进步吗?但是,认识到这个现象总之是个好事,至少中国今后在考虑货币政策的时候可以参考与修正。最近有中国媒体认为,中国应该告别“顺差情节”了。还有外汇储备增加的幅度到了惊人的地步。汇率、顺差、外汇储备这几个东西都是双刃刀,还有中国增长速度同样惊人的、巨额的税收,处理得好,可以帮助中国经济软着陆,也可以帮助中国弱势群体脱离通货膨胀之苦,可以有很多用处的。但需要有大的手笔。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DW.COM

  • 日期 24.01.2008
  • 作者 平心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CxC5
  • 日期 24.01.2008
  • 作者 平心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Cx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