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克尔评施罗德观点:德国对华政策延续多于变化 | 在线报导 | DW | 17.07.200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瓦克尔评施罗德观点:德国对华政策延续多于变化

德国“时代周报”援引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发言人原话,施罗德将参加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施罗德也在“时代周报”上公开表示对联盟党中国政策的批评,尤其是联盟党议会党团于2007年10月23日通过的一份名为“亚洲——德国和欧洲的战略挑战和机遇”的亚洲文件,施罗德认为,这份文件和德国一直以来对华外交政策相背离,并给德国带来“巨大的外交损失”。德国之声记者就德国现在对华外交政策问题,采访了德国国际政策和安全研究所的亚洲问题专家瓦克尔博士。

施罗德和默克尔对华路线有多大不同?

施罗德和默克尔对华路线有多大不同?

德国之声:默克尔总理将不会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开幕式,而现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参加开幕式的表态意义何在?

瓦克尔博士:首先,我觉得这根本没什么意义。联邦总理默克尔此前并没有参加北京奥运会和奥运会开幕式的计划。默克尔总理今年将在10月访问中国,参加在中国举行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所以,国际媒体对总理抵制奥运会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默克尔总理并没有抵制奥运,而是根本没有计划参加奥运会开幕式。

德国之声: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文章中批评了联盟党的亚洲文件,您对此怎么看?

瓦克尔博士:联盟党议会党团通过亚洲战略文件时,中德两国之间的气氛刚好处在最差的时候,因为默克尔总理此前接见了达赖喇嘛。因此这个文件一公开,就给人留下一种德国的对华政策发生变化的印象。但是如果人们仔细了解一下德国现在的对华政策,就会发现实际的变化并不大。我个人认为,联盟党的这个文件目的首先是介绍亚洲地区的整个情况,同时也是针对现在在德国大众和媒体中广泛存在的对中国的担忧和害怕。

德国之声:您是否同意施罗德的观点,该文件给德国带来"巨大的外交损失"?

瓦克尔博士:该文件是否带来了外交损失,我还不能做出评断。首先,这是一个联盟议会党团的文件。德国联邦议会不负责德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是联邦政府的任务,比如外交部以及其他发挥作用的部门。因此,尽管这个文件在中国引起了不满,因为该文件的发布和总理接见达赖喇嘛的时间接近,但是我不能就此断定,这个文件带来了外交损失。我也不知道,这个文件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损失。这个文件首先放眼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并指出在该地区,德国还有许多其他很重要的伙伴。

德国之声:这是否预示着德国亚洲政策重点的转向呢,将重点从中国转向文件中认为是很重要伙伴印度和日本?

瓦克尔博士:首先德国的亚洲政策是植根于欧盟的亚洲政策之中的。如果了解一下欧洲的亚洲政策,您会发现,欧洲恰巧是想和中国,日本和印度这三国家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毫无疑问,这三国也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对话伙伴。如果仔细了解一下德国高层政治代表团对这三个亚洲国家的访问次数,您会发现中国是处在前列的。因此,这个战略文件是想指出,在亚洲除了中国还有其他重要的合作伙伴。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地区权重分配如何。过去印度在亚洲的作用不是很大,而现在却越来越重要,是德国在南亚的伙伴。因此我不认为德国对该地区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使有变化也不是因为这个文件。

德国之声:您刚才提到德国的亚洲政策植根于欧洲的亚洲政策之中,那么中德关系转冷会在多大程度上对中欧关系产生影响呢?

瓦克尔博士:我认为,"转冷"这个词用来形容中德关系不正确。问题的关键无论是对德国还是对欧盟都是因为在过去几年中贸易冲突增多。对欧盟来说,在过去几年和中国的贸易摩擦点增多。双方的贸易和经济的往来越多,摩擦点就会越多。而且我觉得欧洲大众现在也许和五年前相比对中国的担忧越来越多,因为中国变得更强大了,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同时也因为在一些对德国和欧洲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上,和中国和合作比较困难,比如气候转变等相关问题。

德国之声:有一种说法,在施罗德政府时期,中德的关系更重视经济,而在默克尔政府时期,中德的关系则以价值观为导向,更具政治性。您对此怎么看呢?

瓦克尔博士:我认为,经济一直都是中德关系的重中之重。同时欧洲和德国对中国的改革政策包括内政改革的支持也是两国关系的重点,比如说在两国在法制国家方面有很多合作项目。因此我觉得两国关系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经济层面的,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在环境保护,法制国家方面等的支持和合作。因此我不赞成对这件事情进行非黑即白的判断,这么说是不对的,而且带着这种黑白两分的思想,也不利于两国的关系前进。还有人说,总理府的外交政策是以价值观为导向的,而外交部却不是这样,这种说法也不对。这种简单的两分法是错误的。

德国之声:施罗德在文章中还认为,对于人权问题,那种模式化的,象征意义很强并主要针对德国公众进行的活动更适合非政府组织。您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瓦克尔博士:人权问题是必须要谈的问题,但关键是谈问题的方式,以及找到好的,长期来看能切实带来变化的切入点。中国政府也清楚,中国在保护人权上做的不够。其他国家如果和中国的意见不一致,也应该和中国政府公开对此讨论。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欧盟很多国家都进行了人权对话,这类活动尽管受众面不是广大的群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是多余的。这种对话为参与人架设了共同的语言。如果简单地把现在的政策目的说成是为了赢得选民,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内政确实也起到了作用。

德国之声:那您认为,德国对于中国人权问题采取的做法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呢?

瓦克尔博士:我觉得总的来说,我们从外部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小,最多只能使人权问题的某些方面得到改善。如果中国通过本国发生的事情认识到需要改变人权现状,比如死刑这个例子,才更有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邀请中国的法官,律师,检察官以及法学教授来德国进行培训,展开讨论,这样才有可能激发中国学习吸收其他国家解决方案的意愿。

德国之声:最后,您是否能总结一下施罗德政府和默克尔政府外交政策方面的区别?

瓦克尔博士:首先我要说,现任政府和前任政府相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延续多于变化。总的来说,两国关系稳定。中国不仅被德国看作是重要的经济伙伴,同时也被看成是处理一些全球问题的重要合作伙伴,如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气候转变等。没有中国的合作,这些问题没法解决。中德和中欧之间之所以会出现气氛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贸易摩擦点增加,贸易摩擦面加大,另一方面中国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欧盟不会成为制约美国的一极。

Deutschland Gudrun Wacker

古德龙·瓦克尔博士(Gudrun Wacker)

专家简介:古德龙•瓦克尔博士(Gudrun Wacker)是德国国际政策和安全研究所(SWP)亚洲科研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研究方向是中国的外交和发展政策、欧盟同中国的关系以及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政策等。德国国际政策和安全研究所(SWP)为德国议会以及政府在外交和安全问题上提供咨询。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