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环保与经济难兼顾,红绿政府平息争端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3月30日

2005年起,欧洲范围内将引入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交易制度。到今年3月31日之前,各国应将2005年至2007年之间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计划指标上报布鲁塞尔。但是,这一制度在公认的“环保模范学生”德国引起了各种利益冲突,执政的红绿联盟也争吵到了要分手的地步。

https://p.dw.com/p/4qqa
克莱门特与特里汀针锋相对图像来源: dpa

经过昨晚(3月29日)在总理府五个小时的激烈争吵,联邦经济部长克莱门特和环境部长特里汀达成了如下妥协:参加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交易制度的2400余家德国工厂在第一阶段(2005年-2007年)每年总计被允许排放5.03亿吨二氧化碳,第二阶段(2008-2012)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被进一步限制在4.95亿吨。这两项指标比环境部长特里汀当初的要求各多出1500万吨,而更接近克莱门特的目标。

欧盟将于2005年1月1日起引入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许可证交易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户的电厂、大型工厂和工业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许可证的形式被限定在一定吨数之内,如果有哪家想排放超过额定的二氧化碳,就必须要购买按吨计算的排放许可证;而另一方面,排放额度使用不完的企业则可以将剩余额度卖给其它企业。由此就形成了一个二氧化碳许可证的交易市场。

半年以来,来自绿党的环境部长与社民党的经济部长所争执的不是这一许可证交易市场本身,而是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限额分配问题。经济部长克莱门特为了给工业界“减负”,主张不限制或从宽限制2007年到2012年间的德国工业界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而特里汀则主张到2012年德国工业应该将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4.8亿吨。临近3月31日这个期限,两位部长的争执甚至关系到了红绿两党能否继续联合执政。昨晚,总理施罗德和外长菲舍尔不得不出面在两位部长之间调停,经过5个小时的挑灯夜战,双方终于达成妥协。

特里汀说,所达成的妥协较好地兼顾了经济与环保这两个目标,并向工业界发出了应该在环保型现代设备上多投资的信号。克莱门特则说,这是一个理智的妥协,因为它既达到了德国大气保护的目标,又同时保证了德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这一妥协在绿党阵营遭到不少批评,绿党联邦议会党团副主席洛斯克对此表示很失望。还有一些绿党议员认为,如果德国工业界不能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那就只能要求交通业和普通公民去承担更多的义务了,譬如说交纳更多的能源税。

经济部长克莱门特不想让德国始终在世界上扮演一个“环保模范学生”的乖角色。在最近的一次报纸采访中,克莱门特说:“我们现在是世界上大气保护的先驱。我们没有必要独立特行。”如果德国环保标准过于严格,德国的企业就有可能萌生转移到国外的想法,这是一个很显然的经济学常识。

德国在1997年的“京都协定书”上承诺,到2012年时,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水平相比减少21%。目前,德国大型工业设备每年向大气层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约为5.05亿吨,与1990年相比已经减少了19%。在德国,过去的十年里,交通是唯一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领域。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机构调查,1990至2002年,德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近9%。减排成效最为显著的是工业界,减排率达到36%,紧随其后的是商业、手工业和服务行业,减排率总共为35%,能源工业降低15%,而私人家庭的减排率则为7%。让人感到安慰的是,1999年以来,私人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略有下降。

特里汀指出,如果严格执行“京都协定书”,德国从现在到2012年只允许总排放8.46亿吨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排放限量和即将引入的许可证交易市场将对德国经济界不同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一些煤炭发电厂将增加数亿欧元的购买许可证成本,而一些没有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核电厂则希望通过出售排放许可证赚一笔钱。为了能够实现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一些炼钢厂、玻璃厂和陶瓷厂必须要减小产量。为了避免这一局面,克莱门特与特里汀达成的妥协中特意将这些行业“计划单列”。该妥协还保留了议会修改和重新分配排放量指标的可能,目的是保证在其它欧盟国家提高排放量指标时,德国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