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购:从100个图章到15个 | 媒体看中国 | DW | 24.03.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海外收购:从100个图章到15个

中国化工集团将斥巨资收购意大利轮胎公司倍耐力(Pirelli)。作为第一步,它将出资19亿欧元,收购倍耐力26.2%的股份。《南德意志报》以此为切入口,谈到了中国批准海外收购方面的变化。德国《经济周刊》分析了中缅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

Formel 1 Pneus Pirelli Reifen

中国化工集团将收购意大利轮胎公司倍耐力(Pirelli)

(德国之声中文网)《南德意志报》援引毕马威(KMPG)中国业务总监王炜的话说, "收购倍耐力将是中国投资者在欧洲最大的收购案,金额远超过其它收购案。"在回顾了中国潍柴动力2012年收购德国叉车制造商凯傲集团(Kion Group AG)25%股份的案例后,文章谈到了中国有关当局审批企业海外收购意向出现的变化。

"在最初的年头,收购必须经得许多地方当局的批准,经济部当然少不了,此外还需要当地总领事馆以及为交易资金放行的管理外汇的部门。就在几年前,投资者有时还需要盖多达100个审批图章,现在只需要大约15个了。"

文章说,北京政府每两年公布一个按照国别分类的收购推荐表。德国的机械制造、环保技术和汽车制造都在这个名单上。如果谁不按照这个单子去采购,过去必须要拿出充足的理由。但现在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

文章接着问道,是否很快在德国也会出现首个金额十亿以上的收购案呢?对此,普华永道中国业务负责人奥托(Jens-Peter Otto)说,"今年还早呢。也许明天就会有。"文章写道:"他之所以乐观有两个原因:一是那些在国外运作的中国企业现在也在大力收购,比如,2005年收购IBM计算机业务的联想集团不久前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第二,奥托说,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涉及范围很广的集团。'从计划的收购中不一定能看出明晰的生产战略。'大部分为私人企业的众多公司现在涌入欧洲。许多交易因此可以不经中国方面的批准,不和国家财政监督部门打交道。"

强大的邻居

Myanmar China Gas-Pipeline

中缅之间的油气管道保证了中国10%的石油进口以及6%的天然气进口

德国《经济周刊》分析了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不久前,来自缅甸方面的一颗炸弹落入中国境内,炸死4位中国居民。中国继而向边境派出了战斗直升机。文章写道:"因其地理位置,缅甸对中国来说极其重要。经该国,北京可以获得前往印度洋的通道。从1月底以来,两条油气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从印度洋的皎漂(Kuyauk Phyu)输向东北面1000公里的云南省昆明。为此,农民被征收了土地并强制接受赔偿。新的油气管道绕过了新加坡附近的马六甲海峡,让能源饥渴的中国变得更为独立。据悉,从这里输入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各占其总进口量的10%和6%。"

文章也指出,过去几年里,北京在缅甸投资了52个大型项目,总计金额高达140亿美元。但中国企业非常我行我素。这些国有企业不注意当地习俗或者环保问题,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家乡也是一样。文章援引一位当地维权人士的话说,在缅甸,"中国人生活在自己的城里。中国矿工的驻地被围墙和铁丝网围着。武装安全力量在出入口执勤。中国人带来了自己的饭馆、洗衣房和医生。他们把赚的钱直接寄回家乡。

"缅甸政府在2011年底认识到,中国的投资弊大于利。他们中止了北部的水坝项目,令中国人大为震惊。从那以后,双方关系受到负面影响。"

(本文摘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