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央行量宽谁在笑?达沃斯上谁最红? | 媒体看中国 | DW | 24.01.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欧央行量宽谁在笑?达沃斯上谁最红?

欧洲央行最新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能让谁“闷声发大财”?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谁是最火的中国人?这些都是德语媒体本周末关注的内容。

Frankfurt - Baustelle EZB

欧洲央行总部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时代周报在线》(Zeit Online)本周五(1月23日)在专栏博客中发表了题为"欧洲央行让德国公司在中国发财"(EZB macht deutsche Firmen in China reich)的文章, 关注分析欧洲央行最新推出每月购买600亿欧元区国家债券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给中德两国的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文章在开头指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中国市场对德国制造产品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原因在于货币的汇率。在过去的6个月中,欧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已经缩水了20%。欧洲央行在奉行低息政策的情况下,宣布大量购买欧元区国家债券的决定会让这一趋势持续下去。欧元贬值对于去中国旅游的人,以及在中国按欧元拿工资的欧洲人来说虽然痛心不已,但德国企业在不用额外费力的情况下就能赚一回大钱。"

Fertigungswerk der BMW-Brilliance Automotive in Shenyang-Tiexi

在华德企的销售额和利润将受益于欧元疲软

作者分析称:"在欧元汇率不断下跌的情况下,出口中国的德国企业目前有两种选择。他们把欧元低汇率的价格优势转嫁给客户。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德国制造产品的价格就会更便宜。由于德国牛奶、旅行箱、汽车和机械在中国市场的口碑优秀,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能够买的起这些产品,德国企业的销售额肯定会明显上扬。"

"或者,这也是一般会事实发生的事情:德国企业继续保持原有价格不变。他们虽然在销售额上看不到太大的变化,但其欧元利润则会大幅上升。许多在中国销售的德国公司拜汇率所赐,利润已经比上半年提高了20%。如果欧元继续下跌,它们的利润还会增加。"

作者也从另外一方面分析了欧元走低对中国的影响,指出:"相反,中国产品在欧元区内的价格会明显上升,在世界市场中丧失一定的竞争力。但中国的经济规划者们绝对不会反对欧洲央行购买国债的举措。官方上他们虽然对此不予评价,但幕后传来的消息显示,中国的经济规划者们对欧洲央行行行长德拉吉的举措还是比较看好的。他们更看重作为重要销售市场的欧盟在经济上能够快速复苏,也希望德拉吉德政策能对此有所帮助。"

文章最后写道:"中国领导层早就知道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会。去年秋天,他们就鼓励中国企业加强在欧洲并购的力度。入股和完全并购欧洲企业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廉价。"

Jack Ma

习惯了被拒绝的马云,如今成为中国首富

和马云来张自拍

本周五,德国《经理人杂志在线》(Manager Magazin Online)发表了一篇关注马云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文章的标题配图是身处达沃斯的马云,被两名中国代表团年轻女性成员要求一起自拍的照片。配图文字写到:"中国的明星:对于出席达沃斯会议的部分代表来说,和马云来一张自拍合影非常重要。"

文章在引言部分指出:"阿里巴巴的掌门人马云不久前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上市行动。在达沃斯,这位最富有的中国人行为谦虚谨慎,并向大家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经济不能再如此快速的增长。"

作者认为:"这些话美国人和欧洲人可不会爱听:全世界最富有的中国人不希望他的国家继续以如此快的速度增长。马云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如果中国继续以9%的速度增长,那就说明我们的经济是不正常的。我们就再也看不到蓝天,看不到质量。中国应该专注产品质量。' "

文章随后写到:"但是,互联网企业掌门人马云给自己的企业没有定下增长的界限。50岁的他想要扩张至美国和欧洲。他想要帮助欧洲和美国企业能够更方便的通过他的平台接触到中国客户。他表示,阿里巴巴想要为20亿客户提供服务,但没有给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期限。"

文章随后关注了马云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对自己艰难创业岁月的陈述。于末尾写到:"马云自己的故事激励了许多正在奋斗中的人们。他最喜欢的电影是'阿甘正传',因为阿甘从未放弃。马云自己表示,他曾多次被学校拒绝。比如,他曾申请过10次哈佛,均被拒绝。'后来我就告诉自己,我以后要去那里教课'。有可能,他很快就能收到在哈佛讲课的邀请。"

[本文内容摘编自其他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