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柏林经历沙龙文化复兴

Bianca von der Au2006年11月9日

沙龙的第一个高峰期发生在18世纪的柏林。在那时的沙龙里,人们聚在一起,自由地交换思想。在人们已经逐渐忘却了这个词汇的今天,还是在柏林,沙龙回来了,沙龙文化再次得到人们的热捧。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https://p.dw.com/p/9NA0
Juliettes Literatursalon:柏林保留欧洲200年沙龙文化的堡垒图像来源: pa / dpa

音乐沙龙

姬姬.勃黑米亚坐在一架小风琴前,位于孩子室的门和电视机之间。这个身材细细,穿着绣花黑衣的女子闭着眼睛,唱着她自己写的歌。约40名客人坐在五彩缤纷的折叠椅或不折叠木椅上,倚在通过写字室的大大的双翼门上。有时会有一抹入迷的微笑泛上嘴唇。大家都非常的安静,他们就这么静静地听着。组织者埃蕾娜.布吕克纳尔说,这正是这些客厅音乐会的要领所在。音乐爱好者们在这里聚会。

这个点子最初是从荷兰来的。埃蕾娜.布吕克纳尔是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这么一种模式的。从今年3月开始,她在柏林组织着这种客厅音乐会。她邀请3名音乐家或者乐队,让他们在陌生人家里的客厅里演奏。每次音乐会最多可有40名听众报名。埃蕾娜.布吕克纳尔说,这是符合沙龙文化传统的,“也有人主持,这正是把人们连接起来,引向某种东西的连接点。这就是沙龙文化思想。”

文学沙龙

布莉塔.冈瑟布姆也把对同一个领域感兴趣的人聚拢来。而她的领域是文学。1995年5月,布莉塔.冈瑟布姆建立了她的第一个文学沙龙。先是在一个画家朋友的画室里。那时,这位学文学学出身的女士缺少一个公共房间,供年轻的作者朗诵他们的作品,跟他们的读者展开讨论。然而,她的方案就这样一炮打响,站稳了脚跟。

11年多的时间中,布莉塔.冈瑟布姆每周举办一次文学沙龙。当然现在已不是在私人画室里,而是在一个拥有个小舞台的厅里了。她说:“沙龙是个老概念,用这个概念,我的想法是:啊呵,老瓶子我可以用来装新内容。也就是说,一个让艺术家和对艺术感兴趣的人聚会,相互发生关系的地方。另一个突出点是:几代人得以相聚。”

未来沙龙

贝梯娜.坡勒是柏林未来沙龙的举办者。这个沙龙的晚会每年只办8次,籍时请艺术界、政界、媒体界、经济界和科研界的人士参加。在一个小招待会后,人们可以吃些晚餐,接下来开始讨论,每次都有一个“未来题目”。贝梯娜.坡勒认为,她的沙龙的特殊之处是个人关系的建立与维系。约50名客人,每人都受到沙龙女主人的邀请。受邀请者主要是那些愿意认真地探讨一个问题的人。

这个未来沙龙从1999年存在至今。贝梯娜.坡勒相信,没有其它任何大都市有柏林这么好的沙龙土壤了,“沙龙文化在柏林重新繁荣,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跟这个城市的历史有关。再说,现在这个城市也成了首都了。这里不断有新的事情发生,尽管如此,这里始终存在着寻找过去的需求,寻找私人氛围和新事物的可爱的小房间。”

无论是买票入场,还是获得邀请,人们在这些沙龙里总是处在“同心同德者”之中。也就是说,处于只有这些人才能进入的“独家”氛围。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