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大革命 中国兴起博物馆热 | 文化经纬 | DW | 05.08.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新文化大革命 中国兴起博物馆热

今天,谁如果关心中国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科技进步不减的信仰,谁就会联想到总体规划、未来蓝图、迅捷实现的超大型建设项目所造就的一批批平地而起、相貌雷同的试管城市。然而,中国规划和建设的不仅仅是崭新的集团公司总部、体育馆、购物中心和住宅小区,而且也在兴起新建博物馆的巨大浪潮。

在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里

在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里

中国政府计划到2015年新建大约1000个博物馆,把艺术当作一个区位因素。单北京市就计划到2008年奥运会前修建32个新博物馆,上海市甚至计划在2010世博会前新建100个博物馆。不少超巨大的建筑项目不断引起媒体头版头条的注意,如在香港九龙昔日港区上空的建筑项目,有关部门已经为此项目和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如Herzog & de Meuron、Normann Forster,还有以其博物馆设计绝对独出心裁而著称全世的Frank O. Gehry进行了洽谈。

除此之外,还有无数规模小一些的私人博物馆项目,其发起者有些是在国外功成名就、想生前就在家乡“树碑立传”的艺术家,有些是富有的私人收藏家,如北京的Guang Yi。他已在首都北京开设了4个私人博物馆,展出自己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博物馆热潮兴起,但持批判审视态度者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他们希望在大兴博物馆的同时,也进行开放的、求实的讨论。现在,中国知名的建筑设计师、艺术展策划人、艺术家、收藏家和博物馆馆长在瑞士策展人和“中国通”Hans-Ulrich Obrist的主持下,借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之机,分析和审视了中国当前的状况,为中国未来的博物馆发展策略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设想。

同时活跃于西方和中国的艺术展策划人Chaos Yang Chen(女)认为,博物馆的任务在于“伴随社会的演变发展过程”。她把博物馆更多地理解成是一个开放式的讨论论坛,是“无墙的校园”,而不是一个只展出艺术成品的地方。这种想法,也就是在博物馆反映思考过程而不是艺术本身的想法,自然是很理智性的、或许也是指向未来的,但肯定不会受到中国的规划者、策划人和投资者的青睐。

与此相反,活跃在国际上的策划人候瀚如则告诫在新建博物馆时,要警惕中国政治家和投资者的沾沾自喜、滥用权力和盲目兴建土木的风气。许多新建博物馆项目根本就没有什么纲领,也没有人员、没有收藏、没有计划。两年前曾担任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策划人之一的候瀚如认为,这种无计划性原则上还不是阻碍博物馆发展的原因。他说:“没有纲领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这样人们就有必要动脑筋,想出一些东西。重要的是人们要保留批判性的策略。”同时候瀚如也告诫要警惕出现中国典型的“绅士化”现象,也就是整个一个城区的迅速转变:原来因房租便宜而吸引诸多艺术家落户的城区,在很短时间内,高级画廊、高档餐馆、平地而起的博物馆也纷纷落户,致使房租猛涨,艺术家被迫迁移。纽约的这种现象被称之为“Soho效应”。

瑞士的艺术热衷者Uli Sigg享有中国当代艺术最有特色的收藏家之一。他曾任瑞士驻中国大使,因此也谙熟中国国情。他对中国目前的博物馆热保持拭目以待和分析的距离。他说:“博物馆只是硬件。中国还缺乏软件。软件就是人,是艺术家。有了他们,博物馆才成为博物馆。”他认为,中国兴建博物馆的意图是好的,但还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让博物馆推出适当的展览。他表示,中国还没有多少规模相当的当代艺术收藏,私人没有国家也没有;完全外行的国家干部被调到博物馆负责组织展览,结果当然是难以胜任;见机行事的投资商推出整整一个博物馆城的宏大计划,但又很快失去兴趣,或者破产。

相反,广东艺术博物馆馆长Wang Huangsheng却认定中国的艺术市场将会很快发展。他说。“我们希望中国也会有一个像巴塞尔这样的艺术博览会。”这个想法恐怕并不那么离谱。即使在Uli Sigg看来,“中国至今几乎根本没有多少人理解当代艺术”,但他并不排除经过一个极快的赶超过程,更多观众将可接触到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众所周知,中国人心灵手巧学得快。或者,按北京的私人收藏家Guang Yi的话来说:“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包括完全夸张的事。”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DW.COM